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年內近三成險企更換董事長或總經理

2018年11月22日08:14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臨近年末,今年保險公司人事變動圖譜日漸清晰。

據《証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昨日,共有64家險企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出現變更,包括3家保險集團、26家壽險公司、35家財險公司。整體來看,今年更換董事長或總經理的險企數量佔保險公司總數近三成。

從上述險企人事變動的原因來看,主要包括:高管達到退休年齡,不再履職﹔公司業績持續不佳,股東失去耐心,總經理被迫更換﹔險企股權變動,管理人員隨之變更﹔大型險企正常人事調整。

64家險企一把手“換防”

從目前行業主體總量來看,截至昨日,國內開業的人身險公司達91家,財險公司88家,再保險公司12家,保險集團12家,保險資管24家,合計227家。

從目前更換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公司來看,包括26家壽險公司,35家財產險公司,3家保險集團。整體來看,一把手出現更換的險企約佔險企數量的27%,近三成。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有一批新成立險企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多源於老牌保險公司。例如,5月份獲批的三峽人壽總經理安逸民,先后擔任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四川分公司(壽險)部門經理,新華人壽四川分公司總經理助理、總經理,新華人壽重慶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新華人壽總公司銀行業務部總經理等職務。

此外,總經理和董事長同時變更的險企也多為新開業的險企,比如瑞華健康、黃河財險、三峽人壽、海保人壽、國寶人壽、北京人壽等。

除新銳公司之外,頗為引人注意的是,國壽、人保、太平三大保險集團均在今年更換了董事長及總裁。例如,中國人保集團,白濤被委任為集團總經理﹔中國人壽集團,王濱、袁長清獲中央委任分別出任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而羅熹、王思東也於2018年分別被委任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總經理。

中小險企一把手壓力大

保險公司人事頻繁變更的背后,是經營壓力的凸顯。

一方面大量保險主體的涌入,另一方面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險企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而今年以來不少險企更換董事長、總經理,也與行業間激烈的競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壽險公司回歸保障、財險公司商車費改后,大型險企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險企的市場份額被進一步蠶食,中小險企面臨的經營壓力不言而喻。

從人身險來看,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原保費數據顯示,大型壽險公司仍然憑借巨大的續期保費優勢保持較高的市場份額。數據還顯示,今年1-9月份,四大上市險企壽險保費合計市場份額超過50%,佔比壽險市場半壁江山,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盈利能力方面,今年上半年,79家壽險公司(部分未披露)合計淨利潤849.7億元,但大型壽險公司盈利能力遠高於中小險企。其中,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4家公司合計實現淨利潤為659億元,是其他75家非上市壽險公司的3.5倍。

財險方面,今年前9個月,人保、平安、太保合計份額超60%。與此同時,有78家公司份額均不足1%。龍頭公司憑借對車險產業鏈的深度把控及數據、定價、服務等優勢,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其中,“老三家”上半年合計淨利潤約230億元,佔盈利財險公司淨利潤的85%以上﹔佔所有財險公司合計淨利潤的95%以上。

除行業激烈競爭的“外憂”,不少險企掌舵者還需要處理“內患”。在上述更換董事長、總經理的險企中,部分險企此前經歷股東內斗、股權動蕩等內部隱憂。

例如,今年出現董事長、總經理變更的某險企在成立一年之后,兩大初始股東就相繼退出。到2013年,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跌破監管線。從盈利情況來看,該險企僅在2016年實現短暫盈利,除此之外,2010年以來,持續虧損,歷年虧損數億元不等。

中小壽險公司股東背景紛亂復雜,各方對壽險牌照的期望和使用方式差異顯著,帶來公司治理結構重大轉變。部分股東缺乏對壽險行業的理解和認識,異化壽險公司的定位和壽險牌照的用途。除此之外,大量中小公司還面臨著戰略定位不實際、經營模式無特色、人才機制不匹配、產品屬性不支持等問題。

例如,中保協去年發布《回歸保險本源,中小壽險公司發展之道》也提到,中小壽險管理層既面臨外部的激烈競爭,也面臨著內部股東的壓力。從微觀層面來看,一些中小險企股東期望不理性。

尤其是,部分險企有保費無價值,持續虧損:過去幾年部分中小公司依靠資產驅動負債模式超常規發展,市場份額提升,但經營利潤主要來自投資理財業務的短期利差、並非保障業務的長期死病差。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難以為繼:監管部門重拳叫停資產驅動負債發展模式,賺取短期利差模式不可持續,中小公司生存問題再次凸顯,急需尋求新的突破口。而生存問題傳導至管理層面,難免出現人事變動。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