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外資私募密集布局A股 科技股最受青睞

何思
2018年11月19日08:16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近日,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信息顯示,貝萊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貝萊德”)成功備案第二隻產品。這與該私募機構上一隻產品備案僅隔5個月。這也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私募年內備案的第19隻產品。

  外資私募巨頭密集布局A股,中國本土私募准備好了嗎?有私募機構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外資私募入場加大了A股市場的競爭,特別是中小型本土私募的壓力會增大。

  深耕中國市場

  資料顯示,上述新產品名為“貝萊德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6期”,成立時間為10月12日,備案於一個月后,托管人為中國建設銀行。而其首隻產品備案於6月5日,代銷機構為中信証券,與券商龍頭的合作,使得該隻產品從成立之初便受到較多關注。私募排排網信息顯示,該隻產品為股票量化策略。

  具體而言,該策略是運用針對中國A股市場研發的量化模型分析技術,從基本面、市場情緒、宏觀政策三方面捕捉中國A股投資機會。

  其實,貝萊德早已布局A股。天眼查信息顯示,貝萊德於2004年8月參股了公募機構中銀基金,持股比例為16.5%,中國銀行為中方大股東。此后,於2008年成立貝萊德投資管理北京代表處,用於開拓中國業務。當年,其便成立了“貝萊德中國基金”,將不少於70%的總資產投資於中國企業,晨星評級為四星。

  那麼,貝萊德進軍A股的首隻基金表現如何?官網數據顯示,該基金十年來收益率整體呈震蕩上升趨勢,於2015年開始大幅跑贏指數。具體來看,近一年的收益率為-19.3%,業績比較基准收益率為-15.8%。從長期來看,截至10月底,該隻基金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4.9%,業績比較基准收益率為3.8%。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漸開放,貝萊德投資中國市場的版圖擴大。2015年,其在上海設立的全資子公司獲得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資格。2016年底,貝萊德成為首家獲得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的美國資管公司。

  在實現“從世界投資中國”和“從中國投資世界”以后,貝萊德於去年底獲得中國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時,貝萊德亞太區主席杜禮安(Ryan Stork)表示:“中國既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之一,也是貝萊德全球戰略關鍵的重要一環。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完成是貝萊德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讓我們繼續履行資產受托人的責任,為全球和本地客戶提供最佳的投資機會。”

  外資私募加速布局

  今年以來,外資私募進軍A股的熱情高漲。自去年初外資私募開始登記成為PFM(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以來,至去年年底,共有10家機構拿下該牌照。而今年又有5家外資私募加入,包括安中、橋水、元勝、畢盛和瀚亞。

  可喜的是,去年底全球資管公司規模排名前五的機構中,已有貝萊德、瑞銀、富達3家成為境內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截至去年底,貝萊德集團以6.3萬億美元的資管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從產品數量上看,15家証券類外資私募已發行24隻產品,今年備案的產品有19隻。而從產品成立的時間間隔上看,去年成立的外資私募產品之間的最大間隔為近8個月,而今年前11個月,每月均有新產品備案成功,且截至11月14日,下半年共有10隻產品成立,產品成立密集度顯著提高。

  除貝萊德先后發行的兩隻產品間隔僅5個月外,英國元盛資本在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元勝投資更為急切。元勝投資於今年6月底才備案成為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此后不到3個月,便發行了首隻產品,緊接著又在11月5日同時備案了兩隻產品,產品間隔不足兩個月。

  近期外資為何加速布局?與元勝投資在同一天備案成為私募管理人的橋水投資,或許能給出答案。

  有媒體報道稱,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發布題為《向中國資產的轉向正開始》的報告指出,全球資產在美、歐、日、中四個經濟體的配置中,目前中國佔比不到10%,美國佔比超過50%。而相比中國經濟規模、地位及其金融資產,這一配比相對較低,中國資產的配置未來將進一步提升。且近期外資已加快流入中國股票和中國債券兩個資產類別。

  看好中國科技股

  確實,貝萊德在11月12日發布了一篇看好中國科技股的全球投資周報。報告顯示,科技股在美國及中國股票市場均佔最大權重,而中美爭奪科技行業的領導地位,令中國科技股與美國科技股走勢分歧逐步擴大,有助於投資者分散風險,且在中美關系緊張的形勢下,中國科技企業的長期潛力可能被低估。

  因此,在投資方面,其建議除佔指數權重較高的中國藍籌科技股外,還應深入了解較小型軟件及服務企業,並從中發掘機遇。

  對此,巨豐投顧投顧總監郭一鳴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過去十多年,美國科技企業快速增長,給美國股市以及經濟增添活力。但今年以來,在貿易摩擦、加息趨勢的影響下,美國科技公司的利潤增速或有放緩跡象。而9月底以來,美國科技股一直遭到拋售。相比之下,今年中國科技股總體表現不濟,經過一輪下跌之后,目前相對估值已經下降,投資風險並不大。”

  同時,目前政策或利好科技股。“要重點關注的是近期提出的要設立科創板以及試點注冊制,這對於科技企業來說,中期是較大的利好刺激。尤其是優質的科技類公司,將促進他們做大做強,更好的發展。我們認為,在中國經濟轉型以及科創板的推進過程中,科技股或將迎來估值修復以及推動行情,並且在科創板成立之前營造良好的氛圍。所以,科技股整體機會猶存,中期更看好5G、人工智能、軍工科技等相關優質標的。”郭一鳴表示。

  促進行業良性競爭

  對於橋水、貝萊德等外資私募巨頭對A股的看好,一方面,市場上不乏有類似“外資抄底”的說法,另一方面,此前貝萊德的首隻產品因其低於業內普遍設定的管理費率,讓不少本土私募感到壓力。

  卿雲投資總經理楊振寧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資私募對本土私募帶來的沖擊並不明顯。

  一方面,外資私募適應中國市場的投資風格,還需要一段時間。他表示:“外資私募投資A股,從他們獲得QFII、RQFII 資格后就已開始,但業績表現並不是特別亮眼,包括一些海外知名的投資大鱷,也包括人工智能(AI)投資這種模式,他們投資A股基本是虧多賺少。主要還是東西方的交易文化、交易習慣、交易風格等大不相同,我覺得(外資私募來華)對國內私募形成不了明顯的沖擊。”

  另一方面,外資私募雖然在技術等方面佔優勢,但在潛在客戶方面與本土私募覆蓋范圍不同,因而沖擊不大。“外資私募的優勢可能在於總體規模比較大,抗風險能力總體較強,但是在客戶遴選方面,跟國內私募的方向不一樣。因為國內私募的客戶很多都是資產大戶或者是高淨值的自然人,很少一部分是機構客戶。而外資私募覆蓋機構客戶比較多,所以他們的投資模式,包括風險偏好都有些差異。“中國市場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的市場,所以,我認為外資私募與國內私募不會形成太大沖突,雖然互相之間有競爭關系,但一定的競爭也會促進雙方更好的發展。”楊振寧表示。

  “外資私募在管理、風控方面更成熟,海外投資經驗更豐富,但總體而言,在如何吸引人才、組建團隊、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建立跟蹤記錄、渠道建立與維護等方面都面臨挑戰。”私募排排網研究員許文胤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較早拿到PFM牌照的富達、瑞銀等外資機構順應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在品牌、客戶方面的優勢,發行了投向本土的產品。而溫頓資本、野村投資利用自身海外優勢,發行投向海外已有產品的聯接基金,滿足高淨值客戶投資海外的需求,可以說都是結合自身稟賦,找到了差異化的發展方向。對於投資者而言,也豐富了產品選擇,有利於行業良性競爭。”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