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新規落地 銀行理財市場巨變:降門檻 調結構

陳聖潔
2018年10月15日08:15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一紙新規,“攪動”了22萬億元銀行理財市場。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8月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達到22.32萬億元。

這份新規將如何改變理財市場?又將對投資者產生怎樣的影響?

理財新規效應顯現

降低投資門檻、調整大額贖回比例、停發結構性存款……隨著《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理財新規”)落地,近期銀行理財市場迎來一場大變革。

投資門檻:從5萬降至1萬

根據9月28日發布的銀行理財新規,單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各家銀行迅速反應。

9月30日,建設銀行在官網發布《中國建設銀行“乾元—惠享”(季季富)開放式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調整首次購買起點金額的公告》,產品首次購買起點金額由5萬元調整為1 萬元。

隨后,包括建行、農行、中行、交行、招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相繼發布類似公告,宣布下調部分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至1萬元。其中,農行宣布10月1日起調整銷售起點的理財產品數量多達43隻,交行在對部分面向個人客戶銷售的存量及在售公募理財產品起售金額調整為1萬元的同時,也調整了部分結構性存款產品的起存金額。

投資門檻的下調,無論是對於銀行還是投資者來說,都是利好。融360分析師楊慧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降低門檻可以增加銀行理財的客群,增強與其他貨幣類資管產品同台競技時的競爭力。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市場機構反映的進一步降低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等內容,擬在理財子公司業務規則中予以採納。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將大幅降低,未來理財子公司既可發行攤余成本法計價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偏離度參考貨基要求執行),在起購金額、客戶風險評估上又大幅放鬆,將對當前公募基金體系下的貨幣基金產生強烈的正面沖擊。

大額贖回:不超過總份額10%

10月10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廣發銀行某滬上支行獲悉,該行“日薪月益”、“天天薪”(均為理財產品)大額贖回比例由30%調整成10%。

從理財產品類型上看,上述兩款理財產品均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廣發銀行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將大額贖回的比例下調至最低限度10%是因為理財新規。

據悉,理財新規第47條規定,在確保投資者得到公平對待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理財產品銷售文件約定,綜合運用設置贖回上限、延期辦理巨額贖回申請、暫停接受贖回申請、收取短期贖回費等方式,作為壓力情景下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輔助措施。

上述條款所稱的“巨額贖回”是指商業銀行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單個開放日淨贖回申請超過理財產品總份額10%的贖回行為,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有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在一定條件下對投資者贖回做限制,有利於防范流動性風險。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銀行業分析師許文兵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財新規也對資管業務的期限錯配以及母行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方面做出了比較嚴格的限制,所以從單個產品的角度看可能會增加流動性管理的難度,因此可能會導致贖回比例方面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對機構投資者可能會有一定影響。

結構性存款:部分小型銀行停發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近日理財新規正式實施后,部分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已停止增量發行。

這項調整的依據是理財新規的第75條:“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挂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挂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

自去年11月份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后,銀行逐步暫停保本理財的發行,轉而通過結構性存款替代保本理財開展攬儲的競爭。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已突破10萬億元大關。華創証券分析師周冠南在研報中指出,中小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增速最快,2017年以來,中小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佔其單位存款的比重已經從8%上升到12%,體現流動性分層壓力,也使得銀行綜合負債成本維持高位。

有業內人士指出,理財新規明確提出這一資格要求,對於地方性的城商行和農商行是一個門檻,實際上目前很大比例的農商行均未取得金融衍生品業務交易資格。

周冠南稱,對於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銀行,通過有交易資格的“通道行”,或者委托給証券公司、期貨公司發行的結構性存款能否存續,目前尚無明確監管規則,各地監管執行口徑仍有較大差異。未來監管料將進一步出台結構性存款的監管規則,監管規范化勢在必行。如果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中小銀行不能通過委外方式開展此類業務,則在攬儲工具上有所限制。

資管新規下 淨值化轉型明顯

事實上,理財市場不僅僅有上述三項改變。

自4月27日資管新規公布以來,統一監管為包括銀行理財業務在內的資管行業的健康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中國銀行理財業務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從產品總量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有所回落。申萬宏源近期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當前非標壓降規模已過1/3,新規落地后伴隨著新產品加快發行、老產品有序壓降,監管對銀行手續費收入沖擊邊際亦將趨緩。截至2018年6月末,銀行業理財規模環比年初大幅下降8.5萬億至21萬億元,其中非標環比壓降34.3%至約3.15萬億元,主要受理財細則發布前銀行未明確監管特意控制新發產品所致。

不過,上述研報也指出,自7月份,理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落地后,理財規模邊際已恢復平穩增長,7月、8月理財規模分別增長至21.97萬億元、22.32萬億元。盡管2020年過渡期結束前整改壓力仍存,但過渡期安排將有利於非標壓降更加平穩有序,疊加新產品發行提速,未來理財業務對手續費收入負面影響將逐步減弱,中收業務回暖將是銀行業后續營收端持續修復的有力支撐。

從期限結構看,短期產品佔比減少。按照資管新規關於期限錯配方面的要求,銀行原來通過期限錯配套利的模式無以為繼,理財產品期限逐步拉長。融360監測數據顯示,6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3個月)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為21.99%,環比下降2.45個百分點。而日前記者在實地走訪滬上銀行時,有銀行更是表示:“我們已不再發行90天內的理財產品。”

從產品類型看,保本產品“量價跌”,淨值型產品佔比在上升。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需要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業務開始轉型。據融360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在4月末資管新規發布以后,5月份和6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為171款,較1月份增長158%。在資管新規落地后,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有明顯的增長,但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總量依然偏少,6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僅為1.51%,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仍佔發行量的絕大部分,銀行理財淨值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從組織架構看,大中型銀行加快了設立資管子公司的步伐。資管新規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9家商業銀行宣布將設立資管子公司,並在資本、人才、系統方面進行籌備。

過渡期至2020年 銀行直面五大挑戰

資管新規過渡期為資管新規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也就是說還有兩年多的時間。隨著各項配套細節的出台,銀行理財邁入“合規時代”的腳步已不可逆轉,未來銀行業在理財業務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銀行在風險管理、產品設計、人才管理等運營管理領域將會面臨不小挑戰。

一是產品設計能力的挑戰。融360理財分析師楊慧敏認為,理財新規后,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將會加快,這就要求銀行要打破現行的理財產品形態和產品體系,如何設計理財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業務的重要挑戰。

二是財富管理能力的挑戰。“以往的銀行理財大都是預期收益率型的,銀行在中間可以賺取差價,而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銀行理財的投資收益將全部歸為投資者所有,銀行隻收取一些管理費或手續費。”楊慧敏說。

三是產品銷售方面的挑戰。銀行理財主要競爭對手是銀行同業,而過渡期之后銀行資管將直面大資管行業的強勁競爭,楊慧敏認為,銀行理財分為公募和私募理財,且加上銀行理財“去剛兌”的意識轉變,普通投資者能否普遍接受這個新的理財理念,銀行方面該如何面對將是銀行理財業務面臨的巨大挑戰。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此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目前銀行管理的資產規模較大,且這些資產又基本是“影子銀行”類資產,銀行理財產品要想正常、順利地向淨值化過渡,將面對諸多挑戰。“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一旦轉型為淨值型產品,說白了就是類似於買基金,那麼銀行的淨值型產品就不得不面臨與公募基金等產品的激烈競爭,對中小銀行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戰”。

四是人才儲備方面的挑戰。楊慧敏指出,眾所周知,銀行在現金和債券方面有較強的人才儲備,但是在股市方面相對比較薄弱,理財新規之后理財資金進入股市,甚至在未來理財子公司相關規定出台后,理財資金有望直接進入股市,這就意味著銀行需要更多在股票管理方面的人才儲備,建立權益類資產團隊。

普益標准日前發布的一份關於銀行資管團隊人才梯隊建設的研報顯示,資管新規下,目前中國銀行業資管業務在崗位設置與人才儲備上有較大壓力。

報告顯示,在理財業務條線相關崗位設置方面,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普遍更為重視風控合規,偏重於資管業務的實際落地與運作,而中后台支持如資產配置、投研、系統等力量極其薄弱。

在投研崗位方面,各類型銀行投資崗設置率高於研究崗。其中,40%的股份行理財業務管理部門設置了研究崗,在所有類型銀行中研究崗設置率最高﹔資產配置與組合管理相關崗位方面,股份行設置率為50%,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置率僅為10%左右﹔交易崗位方面,國有行設置率為50%,股份行設置率為64%,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交易相關崗位設置率隻有30%﹔運營崗位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設置率僅略高於10%,其它各類型銀行設置率基本為40%左右。

而從銀行理財業務人員素質看,目前各類銀行理財業務從業人員主要為碩士學歷,而高學歷(博士、碩士)人才在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的佔比呈依次下降趨勢。其中,國有行理財業務從業人員主要為博士及碩士學歷,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從業人員主要為碩士及本科學歷,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的高學歷人才偏低。從証書資質看,股份行理財從業人員証書資質具備情況較為豐富,但整體看,銀行理財從業人員証書資質擁有率仍較低。

“當前,中國銀行業資管業務的崗位設置與人才儲備顯然不能支持資管新規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在資管新規之下,各銀行需對資管業務的組織架構、部門設置、交易與風控流程、業務邏輯等多方面進行重新建構。”報告總結說。

楊慧敏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進一步指出,在薪資待遇方面,銀行相比券商並沒有特別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吸引人才上面臨挑戰。

五是加強投資者教育。楊慧敏認為,銀行不僅要提高員工對理財產品的分析能力,還要大力宣傳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理念,引導客戶接受淨值化轉型。同時,向客戶傳達資產配置的觀念,幫助客戶樹立更好的理財理念。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