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40年中國外匯市場迎巨變:從外匯緊缺到外儲世界第一

邱海峰  呂 倩
2018年10月09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2002年3月21日,美國花旗銀行上海分行正式對外營業。這是國內首家獲准經營國內居民和企業外匯業務的獨資外資銀行。
  (新華社發)

  圖為在芬蘭羅瓦涅米,一名中國游客使用支付寶消費。
  謝爾蓋·斯捷潘諾夫攝(新華社發)

  圖為北京友誼商店外幣兌換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為位於上海的建行首家“無人銀行”內的外幣自助兌換機。
  王 岡攝(人民視覺)

  曾經的外匯券。
  圖片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貴陽中心支行

  國慶假期,北京居民鄧曉靜和家人一同去日本旅行,境外支付的便利度讓她消費格外順暢。“支付寶、微信,再加上銀聯卡,花錢的事兒基本都能搞定。”出國前,她曾換了一些外幣,最終隻在買飲料、打出租車時用了一點。

  從外匯收支計劃管理到個人每年5萬美元便利化額度以及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從不接受外國投資到如今引資規模世界第二,從外匯緊缺到外匯儲備規模世界第一,從人民幣匯率僅作為核算工具到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相關人士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匯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今年以來,中國相關部門多次表示將持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擴大外匯市場開放,未來還有更多新期待。

  

  告別外匯券 

  境外支付選擇多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匯緊缺,當時為了增加外匯,國家對外匯管理很嚴格。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殷強回憶,“我是1987年去日本留學的,那時國家鼓勵出國留學,但因為外匯緊缺,想換點外匯很難。公派留學的,政府會根據學生要去的國家、距離等批准相應金額的外匯,數額也隻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要拿著護照到當地的中國銀行指定窗口去換取,換完之后銀行給蓋個章,意思就是這本護照已經換過外匯了,不能換取第二次了。自費留學的人也就能換一點基本的路費。”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介紹,當時為了鼓勵外匯流入,國家除了用人民幣等值兌換老百姓手中的外匯之外,還會額外給一定數量的外匯券。這種外匯券相當於優惠券,持有它,可以去特定的商店購買進口商品。這在當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事情。

  “外匯券印刷十分精美,我印象特別深刻。”殷強說,那時候外匯券可不是誰都能有的,來華訪問的外國人、歸國的華僑等都要拿著外幣才能換成外匯券在國內使用,這既方便了他們購物,也給國家增加了外匯。

  “外匯券當時很有‘威信’,老百姓都對它很感興趣。”殷強說,“外匯券面額雖然與人民幣等值,但在市場上外匯券往往比人民幣更‘值錢’。那時候同學的哥哥當海員,他回來可以換一些外匯券,我們就跟他用人民幣換一些外匯券,然后拿來買膠卷等攝影設備。當時我用3.8元的外匯券就買到了富士的彩色膠卷,而它的市場價則要達到8元左右。”

  如今,中國已徹底告別了外匯緊缺的歷史局面,外匯儲備規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國內到處都可以買到進口商品,外匯券也早已退出歷史舞台,國內居民換匯額度、便捷度大幅提升,來華的外國人、歸僑在國內購物、支付也方便了許多。

  2007年,中國開始實施個人年度便利化額度管理,結匯和購匯的年度便利化額度統一為等值5萬美元。額度內可憑有效身份証明直接在銀行辦理,超過便利化額度的,經常項目項下憑有效身份証明及真實性証明材料也可在銀行辦理。

  “現在出國換匯確實方便多了,不少大銀行都可以換外幣,額度也提高了很多。不是非常大額的也不需要提前預約,可以即換即取。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換匯渠道,程序簡單了很多。而且現在我們的銀聯卡在不少國家可以直接刷,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手段也很便利。”殷強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全國共有支付寶、財付通、銀聯電子等33家支付機構參與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為境內機構和個人集中辦理小額購物和機票、酒店、留學等項目的跨境外匯資金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業務。

  18年前赴美國留學、現定居於美國的王杰對記者說,“這些年回國探親明顯感覺到購物、支付更加方便了,我們回國辦的很多銀行卡都可以國內國外通用,而且常用微信跟國內親友溝通,微信支付也基本可以應付大部分支付需求了。”

  曾經創匯為先

  如今更注重用好匯、管好匯

  “包括個人用匯在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匯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效果逐步顯現。”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吳念魯表示,40年來,中國外匯領域出現了重大轉變,包括從統一集中的外匯結售匯制度向意願結售匯制度轉變,從過分強調創匯向著重於用好匯、管好匯轉變,從大力引進外資向高質量地引進外資轉變,從被動的外匯風險管理向主動的外匯經營管理轉變,由國家擔負外匯儲備風險向各經濟主體自擔風險轉變,外匯儲備資產進一步向儲備資產多元化轉變,人民幣由部分可兌換向可兌換轉變。

  業內人士介紹,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外匯收支實行全面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統收統支、以收定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對外基本不舉借外債,不接受外國來華投資。人民幣匯率基本以行政辦法決定,匯率是計劃核算和結算工具。

  如今,中國經常項目已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大幅提高,其中直接投資已實現基本可兌換、証券投資項下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跨境債權債務實行宏觀審慎管理。人民幣匯率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以經常項目收支下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為例。2012年,中國推行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取消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的逐筆核銷,改為對企業貨物流、資金流實施非現場總量核查,並對企業實行動態監測和分類管理。這一改革帶來的變化是行政審批由19項變為4項,企業單筆平均收、付匯時間分別縮短70%和85%,投入的人力資源減少了1/3,每年可為企業節省人工、交通費用近48億元人民幣。

  2013年,中國推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取消服務貿易購付匯核准,服務貿易購付匯業務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金融機構對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原則上可不審核交易單証﹔取消對絕大部分主管部門核准、備案文件的審核要求,大幅簡化審核材料。

  外資方面,數據顯示,1979-2017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6.1%。1979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居世界第122位,2017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310億美元,世界第二。

  外債方面,1982年1月,中信公司在境外首次發行日元債券。截至2018年6月末,中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余額為18705億美元﹔境外機構在中國國債市場中的佔比已經達到7.28%,今年以來累計上升2.31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

  擴大外匯市場開放

  腳步不停

  看未來,仍有不少值得期待。

  在經常項目已實現完全可兌換的背景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成為外匯市場開放的一大關注點。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年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等制度安排,滬港通、債券通等資本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推進境內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開放。“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和境外的資本市場進行了連接,這有利於國外的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的資本市場,同時也使中國的資本市場更加有效率,下一階段,仍然會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連接程度,同時也會鼓勵境外機構投資者更好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相關人士指出,就進一步推動資本項目開放而言,相關監管部門將繼續按照“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原則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構建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與微觀監管體系,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

  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在部署下半年外匯管理工作時也明確指出,要持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擴大外匯市場開放,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保障外商投資合法權益﹔豐富交易產品和工具,擴大境內外參與主體,建設開放的、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不斷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支持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自貿區、自由貿易港等外匯管理改革開放試點。

  持續擴大開放會否給外匯市場帶來沖擊?郭田勇表示,完全放開的確會讓外匯市場容易受到沖擊,但這並不能阻礙中國外匯市場開放的腳步。未來,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外匯管理改革,減少不必要的干預﹔另一方面也要做好預期管理工作,及時通過數據發布、解讀等做好與市場的溝通。

  “未來,外部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但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對外開放穩步深入推進,經濟運行將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不斷增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措施將繼續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我國能夠有效應對潛在外部沖擊,保障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外匯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