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A股低迷 公募“小富即安”

蘇長春
2018年09月27日08:14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今年以來,A股的低迷走勢帶來了權益類基金的業績不佳,新基金募集延期甚至失敗的情況也屢屢出現。在市場筑底階段,基金公司也一改往日比拼首發規模和業績的態度,在發行募集上接受“到點成立”,連市場關注度極高的養老目標基金,華夏、中歐兩家基金公司也異口同聲表示,不追求規模﹔新產品難發難做,也讓更多基金公司開始關注老基金的持續營銷、普及定投的投資理念等﹔業績、收益表現不佳使得各大公司也開始搏一搏貨幣基金這塊“蚊子肉”﹔此外,市場不好時,基金經理的出走也變得謹慎起來。

不求首發規模 到點成立

回看今年初公募基金市場的發行情況,在2017年“漂亮50”行情帶來的業績助推下,基民投資熱情高漲,由此也涌現了不少權益類的爆款產品,尤其是去年投資回報較好的基金公司在新產品發行時普遍收獲了市場紅利,如華夏穩盛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和中歐恆利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的首募規模分別達到了78.14億元和74.41億元,興全合宜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更是刷新近兩年內首募規模最大偏股基金的紀錄,認購當天即超過300億元。

反觀當下市場冷淡的行情,“出生於”2700點附近,被受市場關注的養老目標基金則開啟了不追求首發規模,自家人發力,達標即提前結募的“三步走戰略”。如首批14隻養老目標基金中已經和即將結募的兩隻基金,華夏養老目標2040和中歐預見養老2035的結募日期就分別提前了6天和1天。

以於9月14日成立的第一隻養老目標基金華夏養老目標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以下簡稱“華夏養老目標2040”)為例,該基金的成立規模為2.11億元,有效認購戶數3.76萬,僅超過募集要求0.11億元,但其中華夏基金旗下員工就認購了0.43億元,佔總規模的20.38%。此外,華夏養老目標2040的原定發售日期自8月28日起至9月17日止,在募集規模達到2億元之后,華夏基金發布公告表示,將結募日提前6天至9月11日。

表面上看,華夏養老2040的戶均認購規模為5627元,但德邦基金FOF負責人王群航在其同名公眾號的文章《華夏養老2040的戶均規模到底多大?》中表示,若扣除公司和員工自購等相應數據,該基金社會募集部分的認購戶均規模僅有3217.28元。在他看來,這個數據可以讓我們能夠更加接近真實地理解養老目標基金的市場需求情況,未來的養老目標基金發行任很重、道很遠、壓力非常山大!

除養老目標基金外,今年以來,發行規模要求低、易成立的發起式基金的發行數量出現明顯增長,但募集規模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些產品也出現了延期甚至募集失敗的情況。對此,部分基金公司因看好市場布局低點,往往自掏1000萬元隻求新發產品迅速成立。

暫緩推明星基 宣傳定投

“市場好的時候大家當然都傾向於發行新基金,特別是明星基金經理掌舵的產品吸金力很強,發行規模也比較理想,但就目前市場磨底階段來說,我們更多的還是會做一些投資者教育方面工作。”一位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無奈表示。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也坦言,“現在行情不好,基金並不好賣,推廣上更多也是偏投資者教育一些,引導投資者在低迷期‘修內功’,不要盲目選基,同時,也會做一些已有基金定投方面的宣傳”。

不過,上述業內人士也強調了在市場筑底時做定投宣傳的困難,“並不是所有基金都適合定投,而且目前基金產品的業績普遍不佳,想要做好定投宣傳,在挑選合適的宣傳標的這一部分就很艱難,有的大型基金公司還能找出幾隻橫跨牛熊市且收益不錯的標的,但中小型和發行產品不久的公司在設定標准時就難以抉擇。因此,基金公司之間有的時候也會相互借鑒宣傳策略”。

北京商報記者問及一家北京大型基金公司業務新動作時,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並沒有新的布局,基本還在做老基金的持續營銷,在投資者入場積極性不高時,發新產品往往費力不討好。

“蚊子肉”受寵 貨基C位出道

除了在發行、營銷風格上轉變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基金公司對產品的發力點也出現180度大轉彎,從年初的追逐行業熱點、熱發明星基金經理操盤產品,逐漸轉向投資收益不斷走低但相對穩定的“蚊子肉”——貨幣市場基金。

下半年以來,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持續下降。Wind數據顯示,今年6月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為3.92%,到了7月,這一數值下降為3.72%,減少了0.2%,而8月這一數據再次下降0.38%,達到了3.34%。截至9月25日,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已破3,僅剩2.97%。

不同於市場預想,收益率雖然持續下降,但貨幣基金的規模卻在7月出現大幅上漲。據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公募基金淨值規模達到13.83億元,相較於6月底的12.7億元,新增1.13億元,增幅達到8.9%。而貨幣基金的淨值規模從6月底的7.72萬億元至7月底的8.6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新增0.92萬億元,佔公募基金總規模增長的81.4%。有業內人士表示,貨基規模的暴漲恐與機構資金涌入套利不無關系。

關於貨基規模增長的緣由,有魚基金高級研究員王驊則表示,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和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背景下,市場整體表現不佳,缺乏合適的標的。今年權益類市場幾乎一路下行,信用債深受信用違約事件等影響,上半年持續走牛的利率債市場也在央行窗口指導銀行配置低評級信用債后相對承壓,此外P2P等其他理財產品頻繁“爆雷”,使得市場風險偏好持續下降,因此更多的資金選擇貨幣基金這種收益十分穩健的產品。

此外,第三方代銷和基金公司也在貨基新規后發力“T+0”多隻基金一鍵申贖和“T+0.5”普通贖回提速,將重點放在增加用戶體驗度、提高產品的申贖便捷性以及資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吸引更多資金涌入。除了貨幣基金外,從前毫不起眼,主打“貨幣基金增強”概念的短債基金,最近也成為基金公司的香餑餑,大批基金公司積極申報該類產品。

基金經理離職降溫

今年股指不斷下探,市場低迷的行情,似乎也起到了基金經理人事“穩定器”的作用,基金經理離職數量同比明顯下降,一反牛市行情時,大批基金經理奔私創業的現象。

事實上,基金經理離職降溫的情況已在今年上半年就已顯露,Wind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77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相較於2015年上半年191位基金經理離職,今年的情況已經大幅減少了很多。而2014年上半年、2013年上半年離職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98位和71位。

從下半年以來基金經理變動調整情況來看,也呈現下降趨勢。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下半年以來共有71家基金公司出現基金經理變動累計139人次,而在去年同期共有157人次,同比下降了11.46%。

分析人士指出,歷史數據表明,股市走高年份基金經理流動性更高。今年市場震蕩,公募人才“奔私”意願降低,下半年以來基金經理離職多為同業間的流動。同時,公募基金也十分重視“人才荒”問題,通過內部培養、股權激勵制度等留住核心人才。

北京商報記者 蘇長春 實習記者 劉宇陽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