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收益六連降 短期難回暖

在貨幣政策趨向流動性寬鬆、資管新規落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不斷下滑。數據顯示,8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61%,較7月環比下降0.11個百分點,這已是自今年3月以來理財產品月度平均收益率的六連降。而在分析人士看來,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會出現明顯回暖。
六個月內跌幅約5.6%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今年2月達到高點之后掉頭直下。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8月402家銀行共發行了8981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8家,產品發行量增加444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61%,較上期下降0.11個百分點。
對比今年2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平均4.88%的收益率,在過去的6個月內,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了0.2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約5.6%。
進入9月,收益率的節節下行趨勢仍未出現改變,據統計,在9月1日-7日期間,銀行發行的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6%,環比上一周減少0.04個百分點。
對於理財產品收益的連續下行,普益標准研究員於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使得理財產品呈現收益下滑的趨勢。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實施了三次定向降准,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下,產品收益自然會下滑。另一方面,高收益非標資產的不斷到期使得產品收益隨之下滑。
於康進一步表示,非標資產是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主要收益貢獻來源,伴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相繼出台,在非標投資方面雖並未採取一刀切的做法,但監管意在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導向十分明確,雖然銀行可在過渡期內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但受制於非標投資總體規模和期限的要求,非標資產投資的難度加大,原有主要收益來源難以得到保証,產品整體收益水平出現一定幅度下滑也是意料之中。
明顯回暖無望
理財產品收益下跌已成為趨勢,在貨幣政策與資管新規的雙重影響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明顯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於康認為,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定調下半年中國經濟,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預計下半年流動性繼續保持合理充裕的狀態,資金成本繼續維持較低水平。
由於穩健性理財產品的投向多為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等品種,因此收益率的高低與市場利率的變動密切相關。
除了理財產品外,近期貨幣基金、互聯網“寶寶”系產品的收益率均不樂觀。據統計,8月31日-9月6日的一周內,互聯網“寶寶”的平均收益率為3.32%,已連續九周下跌﹔貨幣基金收益率為3.08%,即將突破3%整數關口。
融360金融分析師楊慧敏也指出,9月面臨季末MPA考核、地方債發行量增加以及美聯儲加息等各方面的壓力,市場流動性或會比8月略緊,所以銀行理財收益率有望短暫反彈,但貨幣政策仍保持寬鬆,銀行理財收益率整體趨於穩定,並不會出現大幅回暖現象。
資管新規施壓
另一個對理財收益率產生影響的便是資管新規的落地實施。在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已經開始壓降理財業務規模,並加大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力度。例如,中行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余額較去年末減少8.4%﹔建行減少6.6%﹔農行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規模較去年底減少722億元至15083億元。
淨值化產品的發行力度則明顯提升。其中,中信銀行上半年淨值型個人理財產品規模同比增長超200%。民生銀行個人客戶淨值型理財產品銷量接近上年全年的26倍。
於康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目前正處於轉型過渡期,淨值化轉型要求下,為了控制產品淨值的大幅波動,銀行在風險與收益平衡方面,會將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投向保守類型資產,嚴控產品風險的同時就會舍棄一定收益空間。
於康表示,在銀行理財打破剛兌的大環境下,投資者需要從銀行的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衡量與考察,並關注理財產品投資的底層資產配置情況后再行購買,甚至需要用以往評估公募基金的方式評估銀行理財。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