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你今年賺錢了嗎?小散貢獻八成交易量 盈利卻隻佔一成

散戶炒股究竟是什麼水平?一份上交所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小散貢獻八成交易量,盈利卻隻佔一成。這讓不少股民表示很傷感。
散戶貢獻了八成交易額 但盈利不如機構投資者
近日,上交所發布了《上海証券交易所統計年鑒(2018卷)》,揭示了2017年滬市自然人投資者、專業機構、滬股通等不同參與主體的交易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滬市中的個人投資者貢獻了相當於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佔到了總交易量的近八成,但是卻隻獲得不足機構30%的盈利,在總盈利中的佔比還不到一成。
貢獻八成的交易量,盈利不到一成。對此,西安投資者楊先生說確實挺傷感的。“咱就是小散麼,比較弱勢。”
“忙活了半天,夏天冒著高溫去看大盤,冬天不顧寒冷去聊行情。”西安股民楊先生說。在2017年價值投資風格蔓延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整體盈利明顯跑贏散戶,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快速拉大。
統計顯示,2017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2016年為虧損7090億元﹔2017年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2016年為虧損3171億元。2017年,機構整體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
兩者之間的盈利差異或許來源於各自的交易風格。在兩者持股市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自然人投資者的交易金額佔到2017年交易總額的82.01%,而機構僅佔14.76%。由此可見,散戶在日常交易中明顯偏向於中短線交易,而機構則更傾向於長期持股。
機構持股比例增加 散戶持股比例下降
不過,數據也透露出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新情況,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散戶認識到自己並不會炒股。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末,滬市自然人投資者持股賬戶數為3934.31萬戶,持股市值共計59445億元,佔比21.17%,較2016年末下降2.53個百分點,這已是散戶持股比例連續第二年出現下降。
其中,持股市值在10萬元至100萬元的自然人賬戶持倉佔比下降最快,降幅為0.84個百分點。10萬元以下和1000萬元以上的兩個極端則相對穩定,持倉佔比下降幅度均小於0.3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呈現連續兩年上升。截至2017年末,專業機構持股賬戶數為4.86萬戶,持股市值共計45294億元,佔比16.13%,較2016年末上升0.55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自2014年滬港通上線以來,北上資金在A股中漸漸佔據一席之地。2014年至2017年,滬股通持倉佔比持續攀升。截至2017年末,滬股通持股市值共計3322億元,佔比1.18%,較2016年末上升0.46個百分點。
統計顯示,在可比的1185隻滬市個股中,有287隻個股2017年出現機構持股比例增加,同時散戶持股比例下降的情形,顯示機構在這些個股吸納了散戶籌碼。這287隻個股去年平均股價表現為上漲15.05%,較指數取得明顯超額收益,這些個股大多分布在大消費行業。 華商記者 黃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