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資本化”:熱潮之下隱藏亂象

記者 潘清 桑彤 上海報道

2018年08月27日08: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明星資本化”:熱潮之下隱藏亂象

  証監會新聞發言人近日就備受關注的“高勇操縱股票精華制藥”一案作出回應:黃曉明未被列為違法行為當事人。這一回應令演員黃曉明“卷入18億元股票操縱案”的風波歸於平淡。不過,公眾對於演藝圈“資本游戲”的關注卻並未就此煙消雲散。

  在多位法律界和証券界人士看來,即使黃曉明未實際參與股票操縱,其出借個人証券賬戶委托他人代理交易的行為已屬“越界”。

  2015年証監會發布的《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証券業務活動的意見》規定,証券投資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中國証監會的有關規定,嚴格遵守証券賬戶實名制要求開立証券賬戶。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出借自己的証券賬戶,不得借用他人証券賬戶買賣証券。

  導演當老板、演員成富豪,演藝界人士華麗轉身成為成功商人,成就了娛樂圈和商界的一段段佳話。然而,在愈演愈烈的“明星資本化”熱潮之下,並非都是“財商高過演技”的傳奇。

  明星涉案並非個例

  資本市場上明星涉案早有先例。2016年末,演員趙薇控制的龍薇傳媒宣布收購上市公司萬家文化。根據上市公司當時發布的公告,萬家文化控股股東萬家集團將所持有的1.85億股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給龍薇傳媒,佔公司股份總數的29.135%,轉讓總價款高達近30.6億元。公布收購計劃並復牌后,萬家文化短短5個交易日內錄得36%的巨大漲幅。

  但這一炙手可熱的並購案很快引發質疑:龍薇傳媒擬用於收購的30.6億元資金中,自有資金僅為約0.6億元,杠杆率達到驚人的50倍。

  此后伴隨收購計劃從“縮水”到“流產”,萬家文化股價慘遭腰斬。而試圖“空手套白狼”的趙薇,也最終咽下了自己制造的苦果。

  今年4月16日,証監會公布對萬家文化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証監會認定,龍薇傳媒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並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在股權轉讓過程中相關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及重大遺漏﹔其行為造成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嚴重影響市場秩序。據此,証監會決定對黃有龍、趙薇夫婦實施5年証券市場禁入,並對萬家文化、龍薇傳媒處罰款60萬元,對黃有龍、趙薇等處罰款30萬元。

  除了以身試法的“小燕子”,還有一些演藝界人士淘金資本市場的行為引起了監管的關注。

  2017年4月,美錦能源公告稱,擬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與北京恩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藝人陳坤共同發起設立“嘉興中顧嘉迪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基金整體規模為10.01億元,其中陳坤作為有限合伙人認繳出資5億元。

  當月27日,深圳証券交易所就此展開問詢,稱未發現陳坤有專業投資機構及相關行業從業經歷,要求公司說明本次與陳坤合作設立基金考慮的主要因素和目的,並要求公司及陳坤結合自身財務狀況補充說明發起設立基金的資金來源。在監管機構的問詢之下,這個基金最終不了了之。

  此外,今年5月末,原央視主持人崔永元曝光影視界一些問題,在演藝圈引起軒然大波。國家稅務總局隨即責成江蘇等地稅務機關依法開展調查核實。伴隨這一事件持續發酵,投資者對相關上市公司可能涉及偷稅違法行為的擔憂,引發影視娛樂板塊集體重挫。其中,華誼兄弟、唐德影視等上市公司股東名單中,包括了眾多知名演藝界人士。

  明星與資本越走越近

  無論是塵埃落定的龍薇傳媒案,還是虛驚一場的“黃曉明事件”,都折射出明星和資本正走得越來越近。

  近幾年,在經濟增速整體回落、消費升級態勢明顯的背景下,大量資本涌入影視娛樂行業。資本泡沫不僅催生了“天價片酬”,也讓眾多演藝界人士搖身一變當上老板和富豪。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成為見証創業板開板的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堪稱豪華的股東陣容中,除了創始人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以及馬雲、江南春等商界名人外,知名導演馮小剛、張紀中,演員黃曉明、羅海瓊、李冰冰、任泉、張涵予、胡可等赫然在列。其中,黃曉明以180萬股成為當時持股數量最多的演員。

  此后上市的不少影視行業上市公司也照搬華誼兄弟的模式,比如唐德影視與趙薇、范冰冰。

  影視行業上市公司緣何不約而同地青睞“明星加持”?証券業內人士認為,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明星擁有的廣泛人脈以及龐大的粉絲群體,對於影視公司而言意味著票房或收視率,在股市上則體現為股價攀升、估值高企。

  明星們樂為影視公司“站台”,答案更是不言而喻。唐德影視一季報顯示,范冰冰和趙薇分別以644.96萬股和584.99萬股的持股數量,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列第六位和第九位。若按23.05元/股的年內股價高點計算,兩位演員所持市值均已過億。

  這似乎還只是“冰山一角”。“黃曉明事件”引發關注之初,有媒體通過天眼查搜索出其名下擁有50多家公司(部分已注銷),其中直接控股28家。除了參控影視、科技、醫療、互聯網等領域多家企業外,黃曉明還是兩家基金的合伙人。

  趙薇更因多個成功投資案例而被冠以“女版巴菲特”的名號。據媒體2016年末的報道,趙薇及其家人名下注冊和控股的公司約為34家。趙薇夫婦持有的6家上市公司當時市值合計超過126億元。

  明星是光環更是約束

  過去幾年間,演藝界名人們長袖善舞的資本運作,曾屢屢引發公眾和業界的質疑。

  一是巨額資金來源是否合法?不少演員憑借持有大量公司股權身價暴漲,但巨額資金來源扑朔迷離,其收入合法性更引起公眾質疑。

  二是是否構成“空殼收購”?成立不足兩個月、注冊資本金僅為200萬元且未實繳到位的龍薇傳媒,發起對萬家文化的巨額收購,此等“空殼收購”,與依法合規的兼並收購行為相去甚遠。

  三是是否存在利益輸送?2015年9月,知名導演馮小剛成立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萬元,其個人持股99%。但僅僅兩個月后,東陽美拉70%股權被華誼兄弟斥資10.5億元收購。這意味著這家實際資產1.36萬元、負債1.91萬元的公司估值高達15億元。

  從某種角度觀察,這一收購事件更像是一個不對等的“賭局”。按照當時雙方簽署的5年業績承諾和補償協議,東陽美拉2016年淨利潤不得低於1億元,此后在上一年度基礎上增加15%。若業績未完成,則須用現金補足差額。照此計算,即使東陽美拉5年內沒有任何收入,扣除現金補償出讓方仍可穩賺近3.76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對價支付還是業績補償承諾和獎勵,這一收購事件都有悖於並購市場常規,存利益輸送之嫌,對上市公司投資者而言也極為不公。

  四是是否隱藏“洗錢”暗流?過去幾年間,文化產業政策的扶持和文化消費需求的引領,令影視產業迅速成為“風口”。但投入巨資拍攝的影片中,不少粗制濫造、票房慘淡,有的干脆銷聲匿跡。電視劇行業更被指“99%的公司不賺錢”。

  面臨虧損風險,資本為何仍對影視行業趨之若鹜?有業內人士質疑,“天價片酬”、爛片泛濫的背后,極有可能是非法資金借投資影視作品之名,行“洗錢”之實。

  海外市場上,黑錢借道影視產業“洗白”的案例並不鮮見。在本土,也有影視公司實控人被舉報通過設立私人公司大肆洗錢。

  早在2007年,知名導演尤小剛就曾公開發聲,國內電視劇產量過大、浪費嚴重,要提防“洗錢的投資”。2013年導演李克龍也曾表示,有相當數量的電影投資者不是為了拍出高質量的電影,而是為了洗錢。

  “對方直接說,你隨便花一兩百萬拍部電影,然后幫我走1000萬元的賬。剩下的錢要以票房或利潤的名義返還給我。”李克龍說,這就是電影洗錢的一種方式,是在和法律“玩貓膩”。

  影視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支柱,理應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但“明星資本化”乃至“娛樂資本化”滋生的諸多亂象,同樣值得關注。

  正如多位業界專家所言,演藝圈不是“法外之地”,明星也非“法外之人”。對於影視文化從業人員涉足資本運作的行為,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應出台相應政策和自律准則進行規范。若涉嫌資本市場違法違規,一經查實應嚴肅處理,以維護行業積極正面的形象,維護資本市場公平有序的環境。

  身為公眾人物的影視文化從業者,承擔著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的使命,也應時時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國法行規。若漠視甚至公然挑戰法律底線,則難免成為影視文化行業和資本市場的負面典型。從這個角度而言,“明星”是光環,更應當是約束。

(責編:朱一梵、李棟)

相關專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