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8·11”匯改三周年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呈三大變化

傅蘇穎
2018年08月13日08:19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單邊升值改雙向浮動、回歸調節中國經濟內外均衡功能本位、雙錨機制疊加調降美元權重

“8·11”匯改至今已滿三年。三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斷深化,人民幣匯率告別了過去單邊走勢,呈現出有升有貶、有彈性的雙向波動態勢,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對於接下來匯改該如何進一步推進,昨日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加強常態化的匯率預期管理,擊破貶值心魔和羊群效應,將是匯改繼續推進的首要保障。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昨日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出現了變革,呈現出參考一籃子貨幣,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更多的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的特征。匯率主要受中國經濟基本面、國際收支變化、美元強弱以及其它主要國際貨幣匯率的走勢等國內外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出現了比較典型的雙向波動態勢,即呈現出一個階段的升值或貶值態勢。由於這些變化是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而波動,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過去市場上出現的政策常態式干預痕跡,現在來看已經不復存在。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昨日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主要體現為三個層面:一是以“8·11”匯改為分水嶺,人民幣匯率徹底告別單邊升值模式,有彈性的雙向浮動成為新常態。二是通過有彈性的雙向浮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均衡匯率的偏離出現系統性的收窄,推動匯率回歸調節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功能本位。三是“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雙錨機制”正式確立,疊加CFETS貨幣籃子美元權重的調降,成功剪斷了人民幣與美元的隱性紐帶。這保障了人民幣順利加入SDR,並獨立於美元履行儲備貨幣職能,進而打開了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金融開放的新局面。

“8·11”匯改后的兩年多時間裡,央行對中間價定價機制的改革從未停歇。中間價形成機制從增加“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到2016年年底進一步擴充一籃子貨幣種類,再到2017年2月中下旬縮減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計算時段、2017年5月底引入逆周期因子,最終形成“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間價報價新機制,有效對沖了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匯率調控的自主性增強。

2018年以來,“逆周期因子”已回歸中性。另外,央行還三次調整手中的外匯工具。央行在去年9月份取消了已實施兩年的匯率風險准備金,而今年8月3日,在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再次逼近6.90關口之際,央行再次恢復外匯風險准備金至20%。

在此背景下,市場對於重啟逆周期調控因子的呼聲漸高。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10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有表態稱,針對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順周期波動,將繼續運用已有經驗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在必要時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周期調節,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的調節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可謂成效顯著。那麼,接下來,匯改又該朝著哪一個方向繼續推進?

對此,程實認為,“人民幣匯改將長期處於進行時。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匯改未來步驟的次序選擇尤為重要。”

程實認為,首先,2018年下半年,考慮到外部風險沖擊加劇,疊加政治局會議對於“穩預期”的要求,加強常態化的匯率預期管理,擊破貶值心魔和羊群效應,將是匯改繼續推進的首要保障。

其次,在預期穩定之后,進一步激活人民幣的內外部需求。對外而言,適時適度放寬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在真實性合規性基礎上,滿足國際產能合作中的實體經濟需求。對內而言,因勢利導地延長境內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時段,豐富市場參與者結構。

最后,待上述基礎條件成熟后,才能擇機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區間,繼而向“清潔浮動”穩步邁進,完成匯改的最后一公裡。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