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汽車裡程保險將獲批 低裡程消費者的福音要來了

記者 王麗穎
2018年08月13日08:02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人保、平安、陽光、眾安四家財險公司的“汽車裡程保險”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組織的行業創新產品評審會議上獲得通過,根據流程,不久后便可報批銀保監會進行審批。一旦正式獲批,當前在海外流行的汽車裡程保險將率先在我國廣西、陝西、青海三地進行試點。但裡程險這種創新產品,到底能否在車險領域掀起改革巨浪,目前還存在一些爭議。

  車主:低價車險很誘人

  近年來,價格戰導致國內車險業務普遍虧損,而監管層主導的商車費改進程也一直在深化,目的就是將車險市場進一步細分,以便於給更多車險消費者和虧損財險公司帶來福利。如今,圍繞如何精准定價車險,各方都在尋找突破方向。

  關於最近熱議的裡程險,記者了解到,在海外市場,裡程保險這一計價模式已發展得較為成熟。車主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購買車險,保險公司還會參考車主的風險情況給出不同折扣。目前裡程險在英、美發達國家車險領域的市場佔比達10%左右。

  然而,在國內市場,汽車裡程險目前還處於實驗和爭議階段。雖然這是一次對定價方式的創新,即突破傳統車險按照車型、年份或車身價計算保費的方式,但對保險公司和車主而言,都存在不少爭議。

  對車主而言,裡程保險有以下好處:第一,不用無差別購買保險。在大城市,隨著公共出行方式不斷變革,很多機動車車主駕駛次數和裡程在不斷減少,開5000公裡和開50000公裡繳納的車險費沒有區別,如果裡程險推出,按照國外市場的定價標准,對開車裡程較少的消費者有很大好處。

  第二,價格可能更優惠。以美國市場現有的裡程車險產品為例,裡程險產品每月的基礎費用為29美元,之后按照行駛英裡數量的增加,每英裡增收6美分。假設消費者某月行駛了450英裡,則當月的費用為:29美元+(450×6美分)=56美元(約合人民幣382元)。

  而根據國外某公司給出的數據,低裡程消費者購買該保險產品,平均一年可以節省611美元(約合人民幣4165元)。詳細看,每年行駛2500英裡以下的消費者一年可以節省836美元﹔行駛5000英裡至7500英裡的消費者節省611美元﹔行駛7500英裡至10000英裡的消費者則節省223美元。

  一些從事裡程保險研究的創業人士認為,汽車裡程保險有很多地方優於傳統保險。比如,不用無差別一口氣買一年的保險,可以按照行駛多少買多少這樣的方式定制保險。然而,現實真的有那麼誘人嗎?

  公司:風險評估需謹慎

  有消息稱,人保、平安、陽光、眾安四家財險公司已經在著手推進該險種。事實上,從研究角度看,對科技能力較強的部分保險公司而言,裡程險可能就是一個巨大蛋糕。有預測稱,到2020年,裡程保險的規模保費有望達2500億元至3000億元之間。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裡程險產品的出現,從某方面來說,會使大型險企的利潤降低。但對於中小險企來說或許會是好事,因為一直以來深陷價格戰的情況可能借此迎來逆襲良機。若能搶先布局此類產品,做到與其他產品與眾不同,這很可能成為中小險企發展的突破口。

  不過,也有研究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裡程險的市場認可度高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裡面的風險和成本價格,險企也必須清楚認識到。

  裡程險並不是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按照研究,車輛行駛裡程越多,出險率可能越高,對險企而言,風險和成本也越高。以貨車為例,這些車輛每年平均行駛15萬至20萬公裡,而現在的保費是按照3萬公裡設計和理賠的,那麼保險公司虧損在所難免。不過,以此推理,裡程險如果用在商車費率設定上,按照6萬公裡設計和理賠,保險公司實際上是持平甚至不用賠付的。如果按照貨車每年平均至少15萬公裡的行駛裡程,計算到商車裡程險產品中,這對保險公司而言可能形成暴利。所以,這也是一些有實力的保險公司願意推裡程險的原因。

  專家:商業模式忌簡單復制

  然而,當前的爭議在於,現有的所謂按照裡程購買的車險保單價格,最終與消費者以傳統形式購買的保單價格沒有區別,並沒有真正按照裡程、時間、用戶行為來定價,只是把相應的渠道佣金按照一定的規則返還給車主而已。

  但也有創業者看好更大的市場前景,因為未來新能源車勢必要廣泛應用進來,而新能源車的電池與汽車行駛裡程直接挂鉤,電動車電池決定著新能源車的裡程壽命。從這一角度看,險企推動裡程險產品的確很有前景。

  但裡程險產品爭議之處也不在少數,第一,當前只是手續費變相返還給了車主,這是監管不允許的﹔第二,從出險率角度看,裡程險產品對保險公司而言,也存在很高的風險。比如,在一二線城市,雖然一些車主開車次數少,但是因為擁堵,車輛容易碰撞和出險,可能並不適合裡程險產品的推行。即便在偏遠城市,車輛少且地域廣,不容易出險,但是隨著裡程數的增加,出險風險也不小。

  目前還有一個爭議在於,在UBI基礎上的裡程險,險企要如何獲得消費者行駛裡程數?根據美國保險公司的產品介紹,險企以一個小型無線外接設備連接到保戶的OBD- II(車載自動診斷系統)中。另外,消費者還可以下載APP在移動端比如智能手機上。通過這個APP,消費者就可以時刻獲取車輛行駛數、保費額、行駛蹤跡包括車輛健康情況等。然而,這種新的模式也引來質疑:險企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數據會否有外泄的風險?同時,這一外界設備的信息會否遭到惡意篡改?

  對於此類產品的優缺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道,這種新型計價方式脫離了原有的粗線條產品設計,考慮到了保戶個人行駛裡程多少。由於行駛裡程與風險有著正相關,故按裡程計算會使產品價格更加的公平,是一種積極的探索。

  至於中小財險公司能否借助裡程險等細分模式改善盈利情況,朱俊生表示,中小險企的突破口還是在差異化、專業化經營方面。僅僅簡單地復制已有商業模式是無法產生競爭優勢的。

  朱俊生認為,裡程險新產品的風險也確實存在。未來國內的產品要通過怎樣的機制和技術來保証數據的客觀性和安全性,包括消費者的隱私保護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不過,此類產品能給各險企帶來了很多新的啟示。朱俊生進一步表示,此類產品的出現是給予中小險企的一種提醒:現實中還是有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沒有被滿足。今后險企的產品開發,可以針對這類需求,從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出發,並通過一些新興信息技術、保險科技將其變為現實。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