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擰緊移動支付的“安全閥”

齊志明
2018年08月10日07: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移動支付作為“互聯網+”的創新應用場景之一,“+”的是便利、效率,更是安全,有安全保障的創新才有生命力

  

  日前,調研機構益普索發布的《2018上半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約為8.9億人,第三方移動支付在網民中的滲透率達到92.4%。今年一季度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在為移動支付市場叫好的同時,也應看到,移動支付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依然存在,一些移動支付方式看似快捷,但處理不慎,就可能掉進安全陷阱。

  據報道,前不久廣東市民黃某就經歷了一場由微信轉賬引起的麻煩。黃某原本想通過微信支付轉賬8萬多元給表妹,一時疏忽錯將錢轉給了微信昵稱與其表妹相同的一個“好友”,待他發現出了問題、要求對方還款時,卻被對方拉黑了。黃某求助微信客服,客服表示“因涉及個人隱私,建議與好友聯系協商退回,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由於無法提供“對方真實姓名和賬戶信息”,公安機關也不能立案﹔最后經過媒體報道、引發社會關注后,這位“好友”才最終將錢退給了黃某。

  無現金支付社會已經悄然到來,掃碼支付、微信和支付寶轉賬給大家帶來了方便,可是,倘若用戶一不小心“黃油手”了、“失手點錯”了、“手滑輸錯”了,支付平台應當有足夠的手段幫助用戶糾正失誤、挽回損失。擰緊支付全流程的“安全閥”,支付平台還有很多工作要跟上。

  保証用戶財產安全是支付機構的義務。如果用戶出現操作失誤,必須有完善的糾錯機制幫助用戶挽回損失。拿微信支付來說,相較於成熟的銀行卡支付,微信支付在轉賬對方實名確認、賬號認証、延遲到賬等方面還需要加強風險管控。比如,當涉及大額轉賬時,要盡到最大程度的提示義務,在轉賬前設置強制認証環節,不認証者不能進入下一個操作界面﹔在轉賬頁面設置延時到賬選項,時間長短可在2—4小時不等,一旦發現錯誤,轉賬方可申請撤回。

  幫助用戶挽回誤操作帶來的損失,還得拓寬救濟渠道。在大數據時代,第三方支付平台應謹記隱私保護與財產安全都是用戶安全中同等重要的部分,不應人為地將二者對立起來。如果用戶認為出現問題,是否可考慮在調查清楚事實的前提下,盡可能擔負起居間調和與信息披露責任?能促進私下和解最好,實在不行,對於獲取不當得利者,要推動納入法治渠道來解決。另外,保險機構亦可嘗試推出轉賬險等新險種,一旦發生意外,可適當作出補償給用戶“止血”。

  移動支付作為“互聯網+”的創新應用場景之一,“+”的是便利,“+”的是效率,但道千說萬,“+”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安全沒保障,其余的創新溢出都是鏡花水月。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金融創新者,應依法依規發展相關業務,爭做看穩百姓錢袋子的好幫手,而非安全隱患的放大鏡。

  時下,一些互聯網企業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擴大市場的道路上越走越快,結果“蘿卜快了不洗泥”,丟掉了“以用戶體驗為本”的要義。在此,不妨給這些企業提個醒:莫因走得太快而忘了何為安全。把握好效益與責任、創新與規范的平衡點,是實現基業長青的必要條件。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0日 18 版)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