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13年匯改紅利:企業換匯居民出國更方便了

傅蘇穎
2018年08月06日08:01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匯非常短缺,美元可以說是一元難求,甚至連當時老百姓的外匯匯款都被看成重要的外匯來源。”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近日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憶道,“當時,由於國家外匯稀缺,為了鼓勵外匯流入,國家除了用人民幣等值兌換老百姓手中的外匯之外,還會額外給一定數量的外匯券。這種外匯券相當於優惠券,持有它,可以去特定的商店購買進口商品。這在當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事情。”

3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城鄉居民都可以持有外匯,無論是出國留學、旅游都可以方便地兌換外匯,可謂今非昔比。同時,國內到處都可以買到進口商品,外匯券也早已退出歷史舞台。“這在改革開放初期是想都不能想的事情。”連平感嘆到。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匯改的步伐也從未停歇過。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進程始於2005年,“中間價”和“波動幅度”是中國特色的匯率形成機制的兩大組成部分。2005年匯改結束了人民幣長達10年的“固定匯率體制”。從那時起,人民幣匯率總體上經歷了“對美元單邊升值”和“開啟雙向波動之旅”兩個階段。

2015年8月11日,央行啟動新一輪匯改,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相對穩定,雙向波動的特征更加明顯。

“匯率變動對一個國家的房市、股市、債市都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匯率是我買賣股票的一個重要參考變量。”一位有著18年股市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匯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市場價格因素,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我國有管理的匯率形成機制,對於穩定人民幣匯率和防止匯率風險有著重要意義,也是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

8·11匯改后匯率趨於穩定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昨日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8·11匯改后,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提升,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開始發揮基礎性作用。

從那時起,央行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和結售匯相關規則。中間價形成機制從參考市場匯率到2015年年底增加CFETS一籃子貨幣指數,再到2016年年底進一步擴充一籃子貨幣種類,再到2017年5月底引入逆周期因子,最終形成“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逆周期調節因子”的新機制。(下轉A2版)

業內人士表示,8·11匯改后,當外匯市場面臨較為嚴重的非理性行為時,央行及時運用包括外匯風險准備金和逆周期因子在內的政策組合拳,打破了人民幣對美元單邊貶值預期,防止人民幣進一步偏離合理水平。

而自去年9月份以來,央行又相繼取消了匯率風險准備金,將逆周期因子調為中性。業內人士認為,將央行逆周期因子調為中性,是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已基本成熟的一個標志。

“基本穩定是近兩年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特點。”連平表示,整體來看,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在1:6-1:7之間,區間波動幅度在10%上下。從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來看,人民幣處於相對穩定態勢,這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總體來看,對一個開放度比較高的國家來說,匯率不要出現趨勢性的貶值,也不要出現趨勢性的升值,能夠在一個合理均衡水平上下波動,保持相對穩定,這也是當前人民幣匯率政策所追求的目標。”連平表示。

企業避險意識不斷增強

對於企業來說,經歷過一次次的匯改,也從中積累了豐富的防范匯率風險經驗。隨著匯改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學會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避險。

“匯率穩定有利於涉外經濟部門有效地管理經濟活動成本,更好地提升對外活動的規模和水平。”鄂志寰表示,匯率穩定不等於匯率水平長期不變,而是在浮動匯率制下,通過建立完善的外匯市場體系,提供足夠的對沖手段,實現匯率穩定的目標。

“公司在過去兩年遇到了很多次匯率波動風險。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測更加市場化了,難度增大了。為此,公司對遠期鎖匯和期權等金融產品的需求增多,匯率風險管理成本也在增加。”宇通客車海外市場部副部長常浩昨日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

位於福建省石獅市的斯曼郎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鴻財近日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公司作為當地的服裝外貿企業,目前主要採用人民幣直接結算的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據了解,目前石獅市採用人民幣進行直接結算的出口企業顯著增多。

針對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走軟,吳鴻財表示,人民幣匯率短時間走貶,對外貿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是利好,企業可獲得更多的營業外收入。但長期來看,匯率是震蕩起伏的,短期的收益不是企業經營的目標,企業更看重的是出口產品在目標市場的競爭力,能否提振當地的消費需求才是一個企業長遠的考慮。

連平認為,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在一定區間內波動,這對於企業來說是有利的。匯率波動相對小些,企業定價比較方便,交易成本也可以小一些。

在連平看來,國際上匯率避險的各種衍生工具已很成熟,隻要企業願意付出一些成本,匯率風險是完全可控的。但目前使用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企業仍然較少,這就導致金融機構提供衍生品服務的費用偏高。待規模壯大后,金融機構之間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定的競爭,那麼價格就會相應下降。

在匯改與匯率穩定性間

尋求新平衡

下一步匯改將從哪些方面發力,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此,連平認為,應從五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優化中間價報價機制,逆周期因子必要時仍可以使用﹔二是擴大匯率波動幅度,增加匯率彈性,未來可逐步擴大到3%至5%﹔三是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范圍,目前場內外資機構的種類和數量在不斷拓展,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四是豐富交易的產品種類,特別是增加衍生品種類﹔五是平衡市場的供求關系。

自2005年我國啟動匯改以來,已先后三次調整了人民幣對美元的日間波幅區間。第一次是2007年5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日波動幅度區間從0.3%擴大至0.5%﹔此后於2012年4月16日和2014年3月17日分分別將人民幣波動區間擴大至1%和2%。

在鄂志寰看來,未來需要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與匯率穩定性之間將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尋找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均衡水平。

鄂志寰認為,經濟基本面將在人民幣匯率形成過程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和金融市場持續穩定將為人民幣匯率提供持續穩定的基礎。與此同時,資本項目引起的跨境資金流動將逐漸超越貿易項目,成為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影響因素。

另外,鄂志寰認為,美元指數強弱仍是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外部壓力來源。近年來的人民幣匯率走勢表明,人民幣匯率仍然在嘗試與美元走勢脫鉤,展開自身的獨立走勢。2018年年初美元呈現跌勢,近期出現逆轉,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態勢也將調整為趨勢性波動,波幅顯著小於美元指數的變動。中期目標仍然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