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中國股市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趙曉輝  劉  慧  申  鋮
2018年07月12日07: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於中國A股的投資者來說,眼下這段日子有些難熬。受中美經貿摩擦等多種因素影響,去年“白馬行情”帶來的喜悅早已消散,如今面臨的是股指走低的迷茫。人們疑惑:A股為何會出現這一輪下跌?調整是否已到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嗎?

  決定股票市場走勢的因素十分復雜,人們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要看清當下的中國股市,必須放在歷史的維度中來分析評判。

  A股估值處於歷史底部  人們還在擔心什麼?

  回顧剛過去的2018年上半年,A股主要股指從階段新高到階段新低上演了一波“蹦極”行情。上証指數在2018年1月29日漲至3587.03點創下兩年來新高,隨后掉頭向下,在6月份接連失守3000點、2900點甚至2800點關口。

  在不少市場機構看來,近期一些前期積累的風險事件逐漸暴露,同時疊加外部不確定因素,我國股市、債市及匯市出現一定調整,這些調整既反映出投資者預期的變化,也是金融體系向市場化轉型、信用風險回歸合理定價的必經階段。

  總體來看,市場調整幅度在可控范圍內,不宜將金融領域的個別事件或階段性表現夸大為“金融恐慌”。

  在海通証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師荀玉根看來,近期A股市場情緒低迷,短期影響市場情緒的因素確實存在,比如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戰、國內去杠杆背景下信用違約不斷。但站在中長期的視角看,目前A股已經進入估值合理區域。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認為,美國政府擬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10%關稅的消息短期內或許會給金融市場帶來一定的負面情緒,但長期看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無需高估其帶來的影響。

  截至目前,上証綜指、深証成指、創業板指市盈率分別約12倍、20倍、39倍。很多傳統行業、周期性行業估值已處於歷史底部,風險收益比顯著提升。優質企業上行空間遠遠大於市場下行風險。

  “從估值角度來看,目前A股市場總體估值已經可比於歷史上幾個大底,估值處於底部區域。”中信証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說,從企業利潤增速看,當前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要比歷史上其它幾個大底時期還要高,而中美經貿摩擦等對A股整體盈利影響也相對有限,A股的安全邊際較高。

  從國際比較看,中國股市處在絕對的價值窪地。上証綜指12倍左右的估值,不僅大幅低於美國的24倍,相對比新興市場國家的印度(22.8倍)和巴西(18.8倍)也是大幅低估。

  富國基金分析認為,如果能夠翻越短期“憂慮的牆”,當前A股是長期投資極為有利的戰場。截至7月10日,衡量全部A股的萬得全A指數市淨率已經降到了1.73倍,基本接近2014年5月份1.45倍的歷史最低水平,遠遠低於2.46倍的歷史中位數水平。

  即便如此,A股市場仍然籠罩在一片陰雲當中。人們擔心:中美經貿摩擦升級拖累經濟增速,信用違約事件擴散影響基本面和資金面……

  一邊是內資普遍情緒低迷,另一邊境外資金卻在加速搶籌A股。數據顯示,近期滬港通、深港通北上資金流入加速,4、5、6月份分別淨流入387億、508億、285億元,較2017年月均水平166億元大幅提升。

  “內外資分歧加大的原因關鍵在於兩者投資決策的角度不同,境外資金在做選擇題,環顧全球,發現A股估值和業績匹配度不錯,從中長期角度出發認可A股目前的投資價值。”荀玉根分析說。

  未雨綢繆  中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力度前所未有

  伴隨著股票市場的波動,一些市場人士擔心,中國金融市場是否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如果了解中國金融領域近年來的改革與變化,很容易就能得出否定的答案。

  當前的中國金融監管架構與三年前相比已經有了質的變化,監管力量的協同性今非昔比,金融市場總體也在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就在幾天前,一則新聞引起金融圈關注。7月2日,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並召開會議,一個高規格、多部門的金融協調機構亮相,這讓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機制更加健全,維護金融穩定的力量更加有力。

  “完全具備打贏重大風險攻堅戰和應對外部風險的諸多有利條件,對此充滿信心。”新一屆金融委的信心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基於對金融領域運行情況的把握。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金融領域發生了很多積極變化。

  對此,金融委這樣描述:“監管體系建設和金融風險處置取得積極成效……金融亂象得到初步遏制,市場約束逐步增強,市場主體心理預期出現積極變化,審慎經營理念得到強化,金融運行整體穩健。”

  判斷背后是金融市場有目共睹的深刻變化。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參與主體眾多、制度建設尚未完善等原因,曾經飽受市場亂象困擾。然而,在從嚴監管的邏輯下,市場亂象被重拳打擊,市場生態重塑淨化。

  在治理市場亂象同時,不斷補齊監管短板,完善制度安排,才能從根源上遏制風險,夯實A股穩健運行基礎。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完善上市公司停復牌規則,完善減持制度,出台投資者適當性辦法……証監會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重塑著資本市場運行的邏輯。

  在新時代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看來,這些措施正在進一步夯實資本市場穩健運行的基礎。“資本市場制度的完善以及投資者素質的提高,必然要求高質量的企業,從而促進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優化資源配置。”

  整個金融市場協同監管的趨勢同樣顯而易見。資管新規的出台開始解決資管行業統一監管這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給所有的資產管理類機構和產品一把統一的尺子。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當前市場形勢,金融委把“維護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監管工作節奏和力度”納入近期任務,向市場釋放出明顯的維穩信號。

  近日,金融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紛紛第一時間回應市場關切,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也就熱點問題解疑釋惑,均對金融市場發表積極看法,傳遞出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堅定信心。

  當然,股票市場的運行機制比較復雜,一時的情緒往往能夠左右市場走勢。尤其是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佔絕大多數,與海外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佔主流的結構不同,這也意味著市場更容易受到情緒波動影響。長期穩定資金的缺乏,也導致A股在面對風險挑戰時更顯脆弱。

  有挑戰不可怕,關鍵是及時掌握情況,提前做好預判,並做好應對預案。在這一方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心中有數。

  堅定開放  外資機構用實際行動看好A股投資中國

  正是基於對風險的掌控、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的信心,中國才敢於在今年堅定邁出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

  從博鰲亞洲論壇釋放金融開放的強烈信號,到一系列重磅開放政策連連落地,都引發國內外市場高度關注。

  資本市場開放新動作頻頻,成為金融市場開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環。滬港通、深港通5月1日起每日交易額度擴大4倍﹔証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爭取年內開通滬倫通……

  証監會8日宣布,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交易范圍將進一步放開。証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主要放開兩類人員在境內開立A股証券賬戶,一是在境內工作的外國人﹔二是A股上市公司中在境外工作並參與股權激勵的外籍員工。

  更多的金融開放措施也在便利著外資進入A股市場。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措施,對現行QFII、RQFII的相關外匯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取消了相關資金匯出比例限制、本金鎖定期要求。此前,上海和深圳兩地QDLP和QDIE試點額度將分別增加至50億美元。

  業界認為,資本市場開放措施如此迅速落地,彰顯出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自信和底氣。金融領域改革開放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又一突破點,也將成為中國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的重要方式。

  捕捉到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外資金融機構用實際行動看好A股市場長期發展,投資中國。

  國際投資界普遍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已顯示出較好的投資價值。今年上半年,境外資金淨流入股票市場1313億元,境外機構投資者淨買入中國政府債3089億元。

  外資金融機構“進軍”中國市場的腳步也在加快。近日,全球知名的對沖基金——橋水已完成備案登記,正式成為境內私募管理人。隨著橋水基金的加入,當前已有13家外資資產管理機構獲得境內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此前,瑞銀証券、野村証券、摩根大通相繼向中國証監會提交控股合資券商的申請。

  與此同時,得益於不斷完善的機制和持續開放的姿態,A股終於與MSCI成功“牽手”。隨著A股正式“入摩”,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更加深入地了解A股市場,也更加看好A股市場的長期發展。

  “A股上市公司的高成長性給海外投資者提供了絕好的了解、借鑒新興經濟體發展故事的機會。”野村資產管理株式會社高級經濟學家藤田亜矢子說,海外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專業的基本面分析得到非常好的投資機會和投資回報。

  她認為,A股代表著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醫療市場以及高科技行業,對於海外機構投資者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類似的投資機會在其他地區市場很難看到。

  中國經濟有底氣應對挑戰  支撐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離開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是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底氣和保障。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服務業生產指數上漲8.1%,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4.8%……日前公布的5月宏觀數據表明,中國經濟運行亮點頗多。從更長周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11個季度穩定在6.7%至6.9%的區間,盡顯穩中向好態勢。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我國經濟基本面更為健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說。近年來,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顯現,中國經濟已呈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均加快的積極變化。

  應該看到,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並非一帆風順,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更加紛繁復雜。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結構性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宏觀政策分化、國際競爭性減稅、貿易保護主義等引發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加。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還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光大証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資本市場不如實體經濟容忍度大。中國經濟當前處於周期性調整階段,要化解金融風險、降低杠杆率,短期必定會經歷痛苦,但中長期更有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

  沒有不痛不痒的蝶變。經歷過一次次挑戰的中國經濟“內功”更加增強,經濟潛力和韌性持續提升。

  中國經濟也曾遭遇過質疑和否定。2016年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一度加劇,在金融市場引發擔憂,甚至有分析人士將人民幣的持續疲弱解讀為中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的信號。

  然而,回顧歷史,無論是“人民幣大幅貶值”還是“經濟硬著陸”——看空中國經濟的“論調”一次又一次不攻自破。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驗証,中國經濟與金融經受住了各種危機的考驗,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經過調整,中國經濟已成為比較典型的大國經濟,產業體系完備,內需潛力巨大,商品市場和就業市場彈性較強,涉外經濟部門的靈活調整能力更為突出。“來自外部的任何壓力,最終都會轉化為發展的動力”“中國經濟的進步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扭轉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說,鑒於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成功改革以及中國政府的堅定承諾和決心,相信中國能夠實現經濟的再平衡調整,轉向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我們非常了解中國市場,認為該市場正處在獨特的轉折點上。”橋水聯合首席執行官戴維·麥科米克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全球影響力,中國資產成為重要的分散化投資來源。

  眼下,透過股市波動的迷霧,更應該清醒的是: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中,資本市場無疑還是一個相對短板。唯有發展才是應對挑戰的根本途徑,必須堅定地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讓它成為與中國經濟相匹配的市場,實現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發展路上必然伴隨著挑戰和困難,資本市場更是如此,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正如一位1996年進入股市的業內人士感慨:“區區22年時間相對資本市場來說真不算長,期間數次經歷過類似的市場恐慌,結果終究是一場暴雨過后的晴朗。”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2日 06 版)
(責編:李棟、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