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半年內26家支付機構領42張罰單

黃希
2018年06月25日07:51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強監管態勢延續。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1日,今年以來,央行已向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42張罰單,26家支付機構領罰,其中,僅6月份就出現了11張罰單。

  2017年,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共開出逾百張罰單,累計金額超過2800萬元,約為2016年罰單數量的3倍。

  監管常態化

  在被處罰的26家機構中,有數家機構已多次被點名處罰。

  比如,6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在官網上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有7家支付公司“上榜”。在此次被點名的支付公司中,中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付支付”)武漢分公司、北京錢袋寶支付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錢袋寶”)武漢分公司因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規定給予警告處分,同時,中付支付武漢分公司還被罰款10萬元。而記者梳理發現,這已是中付支付和錢袋寶第三次吃罰單。

  除了因各類違規經營而被罰款的支付機構數量有所提高,罰款金額也在突破歷史紀錄。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網站發布行政處罰信息顯示,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稱“智付支付”)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給予該公司警告,沒收違法所得1107.9萬元,並處罰款1453.5萬元,罰沒合計金額2561.4萬元﹔對該公司1名相關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以罰款合計80萬元。處罰決定時間為5月3日。

  而且,智付支付也並不是“初犯”。今年4月末,其因違反外匯賬戶管理規定等原因被外匯局開罰單﹔4月中旬,因為境外非法企業提供通道,央行深圳中心分行罰了智付支付3萬元﹔去年9月7日,智付支付也曾因違反支付結算規定被罰9萬元。

  上海某中型支付公司高管張超(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目前監管方面對支付機構除了有“持牌經營”的基礎要求之外,對其合規經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支付業野蠻發展的時代已結束。

  “監管趨嚴的趨勢從去年就已開始,央行系統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採取了監管力度更強的穿透式監管,針對各項違規處罰的力度也顯著加強。”張超指出,支付機構在備付金存管、無証支付清查、斷直連、反洗錢、客戶信息保護等方面都會接受檢查,監管針對這些方面也下發了多項制度文件。

  寡頭競爭格局

  在嚴監管格局下,支付機構的日子如何?

  今年1月,央行發布的第五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証》續展決定顯示,此次未通過續展的有4家機構。這意味著,被央行注銷的牌照增加到28張,包括普天銀通支付有限公司以及易通支付有限公司均已被注銷。除了部分因為正常的業務變更(如合並)注銷外,也有“被摘牌”機構被曝存在嚴重違規行為。目前,支付牌照仍剩余243張。

  而隨著支付行業監管日益收緊,目前支付牌照價格也水漲船高。上述高管坦言,目前包含多項業務的支付全牌照的報價可以高達30億元,而此前滴滴、恆大、萬達、京東等收購的支付牌照成交價均在10億元以內。所以,支付全牌照30億元的價格很可能有價無市。

  從目前支付行業整體結構來看,支付寶和微信財付通始終佔據著行業的大部分體量。

  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發布的《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顯示,中國移動支付領域兩大巨頭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市場份額合計高達92%,剩下8%的市場份額將由其他241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共享。也就是說,第三方支付領域目前馬太效應初現,寡頭競爭格局基本形成。

  另據艾瑞咨詢數據,2016年、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分別為107.3萬億元和160.4萬億元,增長率分別為105.2%和49.5%。預計未來3年交易規模穩定增長,但隨著用戶和資本對行業推動的邊際效應遞減,增長率會逐步放緩。

  在支付行業格局固化和市場規模增長率放緩的情況下,“中小玩家”的生存環境並不太好。這一情況從近日剛剛赴港上市的匯付天下的招股說明書中也可見一斑。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匯付天下招股書顯示,根據Frost&Sullivan的資料,就2017年所處理的交易量而言,匯付天下在中國所有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七,也僅佔2%的市場份額。

  對於未來發展,張超稱,總體而言,現在運營支付機構的成本越來越高。其所在公司想要從服務個人消費者轉而逐步加大對商家的布局,但這塊蛋糕也被巨頭盯著,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