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隻債券違約超184億 銀行影響有限

陳聖潔

2018年06月11日08:16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原標題:21隻債券違約超184億 銀行影響有限

  大幅抬升的債券違約風險,正在成為銀行資產質量的威脅。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以來,已經發生至少21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發行主體12家,合計債券余額超184.52億元。其中,債券市場違約主體較去年進一步增加,具體包括神霧環保、富貴鳥、中安消、上海華信、凱迪生態和陽光凱迪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債券的違約,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貸款逾期情況。

  “如果一家企業既有債券融資,也有信貸融資,那麼,一旦該企業出現債券違約,其貸款必然也會出現問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來看,預計今年違約還會在高杠杆、高負債的企業局部爆發,銀行的資產質量將承受一定壓力。不過,此次信用風險的爆發是因為監管強化后,部分企業再融資問題導致的償還信用風險,而非去杠杆、去產能導致的系統性行業風險,因此和過去幾年相比,此次壓力相對較輕。

  債券違約沖擊貸款

  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誰在裸泳。近期,信用債市場風險加速暴露。

  截至6月5日,今年以來,相繼有20余隻債券出現違約,債券違約規模已遠超2017年全年的水平。其中,第一季度債券市場共有10隻債券發生違約,累計違約金額45.51億元﹔4月至5月,基本上每周都會出現一到兩起企業的兌付危機。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債券違約不會直接形成銀行的不良貸款,但債券違約的企業,資金往往極其緊張,融資能力下降,一旦債券違約,風險必然向貸款傳導。銀行對企業風險發生后的態度,也能看出債券違約對貸款安全的威脅。

  以江南化工為例。5月2日,盾安集團被曝發生流動性危機,對外債務總額達450億元。彼時,盾安控股尚未出現債務違約的情形,只是由於近期盾安控股有多期債券即將到期,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然而,在債券違約未實際發生之時,已有銀行迫不及待地撤回貸款。5月7日,江南化工在公告中稱,杭州銀行合肥分行在未告知公司及保薦機構的情況下,於5月3日直接從募集資金賬戶扣劃了未到期貸款本息合計約2.11億元。對這一舉動,杭州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是為了防范風險”。

  其后,雖然這筆強行劃扣的貸款在抽貸事件發酵數天之后被協商恢復,但這一舉動不難看出債券違約風險對貸款安全的威脅。而且,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杭州銀行的擔憂不無道理。事實上,從今年爆發債權違約的企業來看,一些企業債券違約、貸款逾期往往會同時出現。

  以*ST中安為例。5月7日,*ST中安發生債券違約,違約本息合計9441萬元。而在此之前,其貸款就已出現逾期。根據*ST中安相關披露信息,截至4月25日,最近12個月內,該公司累計訴訟金額已達7.5億元,其中包括兩家銀行,涉及金額共計約2.11億元。

  而現在的違約危機,或僅僅是一個開始。一位債券中介機構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期,部分信用債發行遇冷,市場上的資金面十分緊張,再融資困難。“就算該債券的評級為AAA級,並將融資成本提到年化利率20%,發行人都很難融到錢”。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更是表示,據其估算,今年預計有400億到500億元左右的債券將會違約,而目前已暴露的違約債余額才100多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下半年還會出現更多的債券違約現象。

  曾剛進一步分析稱,能發債的企業規模多為大企業,與之相關的信貸規模一般較大,一旦違約,其對銀行的貸款壓力是顯而易見的。“而能發債再融資的大企業都出現問題,因此我們認為一些中小企業同樣存在信用風險問題。”曾剛稱,今年銀行資產質量承壓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

  不良貸款抬升

  據相關媒體統計,從2017年A股2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數據來看,除中信銀行、貴陽銀行不良率上升外,整體資產質量壓力有所緩解。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銀行的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高於其不良貸款余額。

  5月11日,銀保監會披露的2018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運行情況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整體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有抬升的勢頭。第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5%,較上季度末上升0.003個百分點,是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上升。

  債券違約增多,銀行不良貸款抬頭的趨勢是否會進一步延續呢?

  對此,德意志銀行中國銀行業分析師范海爍認為,這些信用事件體現出信用風險在公開市場的正常化過程,不會造成顯著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對銀行業基本面影響有限。

  范海爍指出,債券違約規模依舊較小。自2014年以來累計所有違約債券總額僅約1100億元,顯著低於據德意志銀行估算的2014年至2017年間中國銀行業年均新增不良貸款金額9290億元。同時,累計違約總額僅佔市場公司債余額的0.6%,該數值也大幅低於中國銀行業自2014年以來的累計不良貸款率4.4%。實際上,企業可能更傾向選擇拖延、違約銀行債務的返還,而非公開地違約債券,因為此舉會將自身財務困難的訊息公諸於市場。所以在范海爍看來,債券違約的上升只是信用風險在公開市場的正常化過程。

  與此同時,范海爍預計監管層將採取逆周期政策來確保信用風險有序發生,比如降准、積極的財政政策等。

  “雖然中國銀行業為公司債的最大持有者(佔整體59%,包括表內和表外理財部分),但公司債投資僅佔銀行業資產加表外理財產品總合的4%。根據德銀估算,假設中國債券市場的違約率從現在0.6%的水平翻倍到全球公司債長期違約率1.14%,公司債違約對上市銀行2018預估淨利潤的平均負面影響也僅為2.7%。”范海爍說。

  而曾剛表示,今年銀行業的不良率或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這是必要的,是必然的。

  “今年在金融去杠杆過程當中,必然會導致實體去杠杆,而這本來也是我們去杠杆的核心意義所在。去杠杆要控制住信用的總量。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些原來就過度的融資、不合理的融資遭到清算,暴露一定風險,這是正常現象,銀行的不良壓力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清算掉一些不合理的部分,至少能讓增量的部分不再進入這些效率低下的領域中。”曾剛認為,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過程。

(責編:朱一梵、李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