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暴增七八倍 卻有理財經理“懶得推”

劉 萌
2018年06月05日08:10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資管新規背景下,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今年5月份有175隻,去年同期僅有23隻

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已有月余,根據新規 “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應留存超出預期收益率的投資收益,而要明確核算規則,並將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全部給予投資者” 的要求, 多家銀行開始嘗試淨值化產品,在收益的分配上,也進行了創新。

不過,據《証券日報》記者統計,雖然今年以來商業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同比大幅增加,但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卻發現,不少銀行雖然在銷售,但淨值型理財產品並不是銀行的主推產品。

175隻淨值型理財產品

正在募集或存續

《証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2018年5月份,面向一般個人客戶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有175隻淨值型理財產品正在募集或存續,而2017年5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僅有23隻。根據中國理財網披露的數據,募集起始時間在今年一季度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計433隻,而2017年同期,淨值型理財產品僅有63隻。

從時間上來看,2017年下半年開始,各銀行開始落實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研發,這與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步伐一致。

根據資管新規,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應留存超出預期收益率的投資收益,而要明確核算規則,並將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全部給予投資者。也就是說,在產品沒有了預期收益率、投資者自擔風險的同時,也可能獲得理財產品的超額收益。對此,眾多銀行開始嘗試淨值化產品,在收益的分配上也進行了創新。

在記者走訪過程中,某股份制銀行一款淨值型產品,其業績分成的方式為:產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低於最低業績基准,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如高於最高業績基准,則對於超額業績報酬收取一定比例的投資管理費。

在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一款產品效仿公募基金運作模式,專設了投資經理,明確投資經理的投資策略以及以往投資業績曲線,大幅提高了管理透明度。該產品期限為20年,每180個自然日為一個投資子周期,即該筆申購的投資到期日為T+180日,起購金額為5萬元。

不過,目前來看,各家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佔比仍然偏低,傳統的封閉式非淨值產品仍舊佔較大的比重,而淨值型產品佔比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

理財經理不主動推薦

近日,《証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雖然多數銀行都有銷售,但淨值型理財產品並不是銀行的主推產品。

“淨值型產品一直都有,比如這款業績比較基准為5.05%的產品,這個系列已經賣了5年多了。”在位於北京市朝陽門附近的一家銀行網點裡,一位理財經理拿出理財產品宣傳單向《証券日報》記者介紹道,“這個系列有兩款產品,開放頻率分別為每半年和每年,上期業績比較基准分別為5.05%和5.10%,起購金額都是5萬元。”

接著,這位理財經理補充道:“不過,這類產品風險等級要高一些,建議您可以考慮這款1年期的非保本理財,預期收益率也能達到5%。期限更短的還有一款215天的挂鉤黃金價格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為4.5%,觸發低收益的設置幾乎不可能出現。”

本報記者在上述銀行網點停留約半小時,觀察了理財經理向前來咨詢理財產品客戶的推薦優先級。其中結構性存款產品為第一推薦,個別預期收益率亮眼的人民幣非保本理財為第二推薦,大額存單為第三推薦。

《証券日報》記者走訪的其他銀行網點,也發現了類似的情形。在某國有大行網點,當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淨值型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回答道:“相比預期收益型產品,淨值型產品既沒有預期收益,也沒有固定的投資期限,風險等級相對高一些,您確定要購買嗎?”

在某股份制銀行網點,理財經理向記者推薦了結構性存款產品以及一款非保本理財。當記者詢問是否有淨值型產品在售時,大堂經理回答:“有的,不過要看您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她還表示:“資管新規一落地,我行就開始大力主推淨值型產品。但是,很多投資者都很抵觸,后來我們就不主動推薦了。不過,這兩年我行一直都有淨值型產品,有固定的一批客戶,這類產品賣得也不錯,一般在募集期或預約期的最后一天額度就沒有了。”

《証券日報》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投資者。有不少投資者表示:“對淨值型理財產品不了解,需要一些時間來接受,還是傾向購買固定收益的產品。”

在走訪中,有多位理財經理提到,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運作與開放式基金類似,要關注產品風險等級,並且看清楚產品說明書,了解具體資金投向。購買后,要定期關注產品的資產配置和淨值變化情況,在獲取最大化收益的同時,防范潛在投資風險。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