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香港成IPO最熱市場之一 機會、風險全解讀

鄧皓天
2018年05月28日08:27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近期,赴港上市成為“熱詞”,很多內地企業“摩拳擦掌”欲在香港上市,其中不乏小米、海底撈等明星企業。

那麼,赴港IPO真的熱起來了嗎?到底又有多“熱”?

“熱度”開始升溫?

今年以來,A股新增上市企業增速放緩,港股新增上市企業增速開始“反超”A股。

數據顯示,A股2017年新增上市企業438家,港股新上市企業有183家,其中A股2017年上市的企業數量是港股的2.39倍。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僅2017年7月和10月上市企業的數量與A股相同,分別為30家和24家,其他時間段港股新上市企業數始終低於A股。

然而,到了2018年,港股開始“奮發圖強”。

數據顯示,2018年1-5月港股新增上市企業28家、18家、18家、8家、11家,A股新增上市企業15家、12家、10家、9家、6家。

除了4月“旗鼓相當”,港股2018年其他時間段新上市企業數均高於A股。

赴港“熱情高漲”

除了已上市情況,IPO企業的新增情況反映了IPO市場的“潛力”。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A股新增IPO申報企業23家,2017年同期新增申報企業的數量是107家。和去年同期相比,2018年的新增申報企業確實慘淡。

另外,A股2017年新增IPO申報企業共412家,2018年已過去了5個月,A股新增申報的企業數量僅完成了2017年的5.58%。

與A股新增IPO企業“后繼”堪憂相比,赴港上市卻有著不同的“節奏”,新增企業數量“井噴”。

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2018年港股新增IPO申報的企業數量為176家, 2017年同期港股僅新增97家。2018年至今新報上市企業數量是去年同期的1.81倍,出現明顯增加。

此外,數據顯示,港股IPO市場2017年新增申報企業為257家,換言之,2018年前5個月新增IPO企業已達2017年全年的68.48%。

記者發現A股2017年新增申報企業數量“險勝”港股,但2018年卻呈現“慘敗”的現象。

數據顯示,A股2017年1-12月新增IPO申報企業數分別為25家、8家、23家、20家、31家、116家、55家、6家、22家、24家、13家、69家,港股2017年1-12月新增申報企業數分別為18家、7家、27家、22家、23家、24家、29家、18家、25家、17家、25家、22家,其中2017年6月份A股和港股新增申報企業的數量差距最大,相差92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A股有7個月新增申報企業數比港股多,而港股有5個月新增申報企業的數量比A股多,在12個月的比試中,A股只是“略勝”一籌。

然而,自從進入2018年以來,港股突然“發力”,A股卻“節節敗退”。

數據顯示,A股1-5月新增申報企業分別為2家、3家、5家、5家、8家,合計23家,而港股1-5月新增申報企業的數量分別為26家、35家、48家、44家、23家,合計176家。

A股沒有一個月新增申報企業數多於港股,且A股“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僅相當於港股最少一個月的“成績”。

四優勢、兩現狀致“赴港熱”

那麼,為何赴港上市的企業猛增?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呂隨啟向記者表示,相對港股來說,A股目前監管趨嚴,且IPO的速度放慢。但是企業有融資需求,不論是發股或發債,隻要能獲得監管層的批准,那麼企業都願意去嘗試,然而,目前A股市場形勢並不怎麼好,且央行的貨幣政策趨緊,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導致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再加上目前監管層正在去杠杆,對金融機構進行規范,讓企業的融資情況雪上加霜。

一位券商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在A股IPO審核趨嚴、過會率下降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公認的金融中心,有著成熟的市場和完善的機制,同時港交所今年進行了不少的變革,把握了當下的經濟發展方向,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上述券商資深人士談到,港股在四個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吸引企業赴港融資:

時間可控。通常來說,企業IPO的時間在6個月-12個月左右,平均相比A股來說要更短一些﹔

成本可控。港股IPO費用主要是保薦費、律師費,約3000萬-4000萬港元,承銷費約3%-7%左右﹔

再融資便利。發行人能夠很便利地再融資,可以“閃電配售”,通常無須監管機構審批,更加便捷靈活﹔

企業形象。港股市場多是境外機構投資者,有益於企業樹立國際品牌形象,提高在國際上的聲譽。

與此同時,一位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港股較A股相比,其門檻可能較低一點,且有許多行業或企業在港股上市比A股簡單,如餐飲業、農業行業、教育行業、高污染企業、房企等,另外也有一些企業的股權架構目前不被A股接受,如小米。

而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今年以來,紐交所新增企業上市數量為50家,納斯達克新增企業上市數量96家。由此可知,自今年以來,港交所和納斯達克似乎成為了最熱的IPO市場。

港股IPO與大A股有什麼不同?

◎ 記者 許偉

小米、海底撈等名企近期接連曝出赴港上市的消息,預計今年內還將有更多的內地企業赴港IPO,與大家熟悉的A股上市規則不同,企業赴港股上市,與大A股有什麼不同?

兩大交易平台

A股如今擁有2家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証券市場有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三個交易平台。聯交所作為香港僅有的証券交易所,承擔相應的職責。

在聯交所上市的港股主要分為兩大類:主板市場和GEM(創業板)市場。諸如海底撈、小米、平安好醫生,都是選擇在主板上市。

與A股現行的審批制不同,港股採取注冊制,但這並不意味著僅需備案即可上市,港股上市仍需符合要求。

擬上市公司的申請由聯交所予以審批,具體則是由聯交所上市科及上市委員會執行。一般情況下,上市申請人隻需與聯交所打交道即可。

五種上市方式

據《上市規則》,港股主板的上市方式主要有如下五種:

發售以供認購。發售以供認購是發行人發售他自己的証券或其代表發售發行人的証券,以供公眾人士認購。認購必須刊發上市文件,且全數包銷。這種方式與A股的IPO相當。

發售現有証券。發售現有証券是已發行証券的持有人或其代表,或同意認購並獲分配証券的人或其代表,向公眾人士發售該等証券。該方式必須刊發上市文件。該方式類似解禁后的“大小非”減持股份。

配售。配售是發行人或中介機構向主要經其挑選或批准的人士,發售有關証券以供認購或出售有關証券,此等方式一樣需要刊發上市文件。配售類似A股的定向增發。

公開招股。與配售聯系緊密的還有公開招股,是指向現有的証券持有人作出要約,使其可認購証券(不論是否按其現時持有証券的比例認購証券),但該等証券並非以可放棄權利文件分配。公開招股可與配售一並進行,成為附有回補機制的公開招股。

供股。供股是向現有証券持有人作出供股要約,使他們可按其現時持有証券的比例認購証券。在一般情況下,所有供股須獲全數包銷。在不抵觸現有條款情況下,從新申請人的証券開始在本交易所買賣的日期起計12個月內,發行人不得進行供股。供股類似於A股的配股。

介紹。介紹是已發行証券申請上市所採用的方式,該方式毋須作任何銷售安排,因為尋求上市的証券已有相當數量,且被廣泛持有,故可推斷其在上市后會有足夠市場流通量。採用介紹方式上市,必須刊發上市文件。

A股很少採取介紹這種方式上市,而之前撤回A股IPO,改赴港股上市的碧桂園物業就是計劃採用介紹方式上市。

上述上市方式中,有一些屬於再融資領域,而與IPO對應的,更多的方式還是發售以供認購。除上述方式以外,港股還有其他不常見的上市方式,在此不一一贅述。

赴港兩大主流方式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聯交所面向全球企業,對於內地企業而言,除了借殼上市方式,現階段企業赴港股IPO,主要採取兩條路徑:紅籌模式和H股模式。

海底撈、小米等知名企業採取的是紅籌模式,該模式核心就是VIE架構,即所謂協議控制。紅籌模式無需審批,但因為搭建了VIE架構,受到國家外匯管理等法規監管。

另一種模式則稱為H股模式。H股模式並不需要搭建上述VIE架構,但需取得中國証監會的審批核准,涉及國有資產的,還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批准。取得內地監管部門的許可后,方能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採用H股模式的公司被《上市規則》認定為中國公司,其財報可以採取《中國企業會計准則》﹔而紅籌模式的公司被《上市規則》認定為海外公司,其財報需採取《香港財務報告准則》或《國際財務報告准則》。

紅籌模式下,解禁期后股票可以實現全流通,此前,H股在這方面受到限制。5月22日,中國証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結算)發布《H股“全流通”試點業務指南(試行)》,明確賬戶安排、跨境轉登記和境外集中存管等相關業務安排。H股公司取得中國証監會“全流通”試點批准后,其非H股股份可跨境轉登記至香港,成為可在香港流通的境外上市股份。簡單來說,某“A+H”公司,取得中國証監會“全流通”試點批准后,其A股股份也可在香港流通。

上市門檻要求

選好港股上市路徑后,擬上市企業將隆重登場,接受上市委員會和上市科的審視,港股主板的上市要求就成了必須邁過去的坎。

港股主板的門檻既有量化的硬指標,也有關於公司治理的軟指標。財務指標必須滿足下列三大測試中的任意一個:

第一是盈利測試,要求3年稅后盈利大於等於5000萬港元,並對每年盈利要求進行了細化,也就是首2年稅后盈利3000萬港元,近1年稅后盈利2000萬港元。

第二就是市值/收入測試,要求企業市值大於等於40億港元,同時最近1年收入大於等於 5億港元。

第三則是市值/收入測試/現金流量測試,要求市值大於等於20億港元;並且最近1年收入大於等於5億港元;以及前3年累計現金流入大於等於1億港元。

除此之外,企業港股上市還應滿足發行股票比例要求:發行人已發行股份數目總額必須至少有25%由公眾人士持有﹔如發行人預期在上市時的市值逾100億港元,聯交所可酌情接納在15%至25%之間的一個較低的百分比。如公眾持股量降至15%以下(市值100億港元以上的企業,對應的百分比為10%),則聯交所一般會要求發行人的証券停牌。

最后來看看人員指標。申請在港交所作主要上市的企業,須有足夠的管理層人員在香港。一般這點是指該公司至少須有兩名執行董事常居香港。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海底撈均申請豁免了此項要求。

發行人必須委任一名符合規定的公司秘書。其中,公司秘書需要是以下身份之一:香港特許秘書公會會員﹔《法律執業者條例》所界定的律師或大律師﹔《專業會計師條例》所界定的會計師。

依據中國香港、中國內地、百慕大或開曼群島法例正式注冊成立的企業,欲赴香港創業板上市,必須具備至少兩個財政年度的營業記錄,且從日常及正常業務經營過程中產生淨現金流入(但未計入調整營運資金的變動及已付稅項)。

發行人前兩個財政年度從經營業務所得的淨現金流入總額必須最少達3000萬港元。由公眾人士持有的股本証券的市值(於上市時厘定)必須最少為4500萬港元。上市時,公眾持有的股本証券須最少由100個人持有。無論何時,發行人已發行股份數目總額必須至少有25%由公眾人士持有,正申請上市的証券類別,則不得少於發行人已發行股份數目總額的15%。

發行流程

受益於注冊制,港股上市吸引力巨增的原因之一則是發行速度快。

一般來說,發行人遞交申請表之后,聯交所會進行初步判斷,若其認為提交文件比較健全,則會發出書面通知接受上市申請,這一過程通常約為三天。

之后進入大致兩到三輪的問答環節,聯交所以書面通知保薦人需要補充的資料,保薦人組織相關中介和發行人准備材料,該階段歷時兩到三個月。隨后,企業被通知聆訊,意味IPO已經推進到比較有把握的階段。

企業順利通過聆訊后,聯交所做出原則同意上市的通知,發行人就可以進行路演、定價等上市前期准備,大約歷時兩個星期,就能正式在聯交所挂牌上市。

考慮發行窗口,經遞交申請、問答環節、補充材料、通知聆訊、路演、定價等流程,順利推進的港股上市項目一般耗時6-11個月完成(從啟動到發行上市)。

最新修訂

4月30日,聯交所最新修訂生效,符合條件的生物科技公司即使尚未盈利仍可以赴港上市。

確定生物科技發行人是否符合上市的原則主要有3點:產品受主管當局監管,主要的監管部門包括: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生物公司的產品已通過概念開發流程。即產品須進行人體測試,且已通過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主管當局不反對第二階段(或其后)臨床試驗。最少有一名資深第三方投資者作出相當數額的投資。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明確表示,上述新規不會擴大到生物科技領域以外的公司。

除此之外,獲得第三方相當數量投資、來自創新產業、業務高增長的新申請公司,若市值高於400億港元,則對收入不做要求,若市值在100億-400億港元之間,則要求年收入不低於10億港元。上述存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也獲准在港股上市。

港股今年四成新股首日破發,八成有破發史

◎ 記者 鄭馨悅 鄧皓天

2018年,港股迎來上市熱潮,大量企業紛紛赴港上市,這些企業上市后表現如何?

與此同時,港股還存在著另一種熱潮:比誰破發得快。

根據Wind數據,截至5月24日,今年上市的83隻港股新股中,目前已有53隻股價處於破發狀態,其中8隻港股的破發幅度超40%,41隻港股跌幅超10%。

44.58%首日破發過

雖然赴港上市的企業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企業上市首日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今年83家在港股上市的企業,其中37家上市首日最低價就已低於發行價,比例高達44.58%。

在這37家首日破發的企業中,跌的“最凶”的前三家企業分別為雅生活服務、JIA GROUP、ZC TECH GP,其中雅生活服務首發價格為12.3港元,上市首日最低價為8.98港元,跌幅達26.99%﹔JIA GROUP首發價格為0.3港元,上市首日最低價為0.226港元,跌幅24.67%﹔ZC TECH GP首發價格為0.65港元,上市首日最低價為0.49港元,跌幅24.62%。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37家企業中,18家企業首日跌幅在10%以上。金貓銀貓、華新手袋國際控股、金泰豐國際控股、正榮地產、森浩集團、杰地集團、庄皇集團公司等7家企業上市首日的最低價格與首發價格相等,險些加入“破發大軍”中。

八成新股曾破發

此外,《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上市首日破發並不是這些企業的“終點”。

數據顯示,在2018年新上市的83家企業中,有70家企業的價格曾跌破發行價,比例高達84.34%,其中TOPSTANDARDCORP、民信國際控股、倩碧控股三家跌得“最凶”,跌幅超過50%。

TOPSTANDARDCORP首發價格為0.35港元,於4月13日達到最低價格0.159港元,跌幅為54.57%﹔民信國際控股首發價格為0.7港元,於4月26日達到最低價格0.325港元,跌幅為53.57%﹔倩碧控股首發價格為0.275港元,於5月2日達到最低價格0.136港元,跌幅為50.55%。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5月24日收盤,與上市最高股價相比,被市場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在線、閱文集團、易鑫集團、雷蛇、平安好醫生這五家新經濟代表公司,市值累計已“蒸發”1839億港元。眾安在線、易鑫集團、雷蛇均跌破發行價,閱文集團、易鑫集團、雷蛇均是上市首日達到歷史最高點,此后再未恢復該點位。

而月初剛剛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小米公司,也因為“獨角獸”熱度降溫,機構投資者估值700億美元,甚至更低,較此前千億美元估值縮水三成。

一位港股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港股破發很正常,其發行價就是市場價,此外,也因諸多企業的業績無法支撐其股價。

業績難支撐

自2016年以來,香港恆生指數節節攀升, 2017年在全球重要指數中一騎絕塵,全年上漲36%,2018年1月17日突破2007年的歷史高點31958.41點,目前尚穩定在30000點以上。

持續的大牛市使得港股呈現一片繁榮之景,被香港市場人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在線、易鑫集團、閱文集團、雷蛇和平安好醫生都是在這段時期上市。

除去牛市的原因,上述港股研究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企業選擇港股上市還有以下考慮:“第一,A股IPO排隊企業多,過會難,港股是注冊制,快的話三個月就能上市,排隊時間短﹔第二,A股對地產、互金、直播等企業存在限制,港股則更寬鬆﹔第三,好的企業在香港也可享受與A股同等的估值,騰訊PE是45倍,閱文80多倍,騰訊的市值不用多說,恆大、碧桂園、科技股瑞聲等市值都過千億﹔第四,在香港上市后,除了定增融資,企業還能選擇銀行貸款、向券商抵押証券,利率比內地低。”

不過,再高的熱度也有冷卻的時候。該人士表示,市場過熱的時候,“泡沫”也肯定存在,而一旦企業自身業績不夠,股價下跌也是必然的。

公開數據顯示,雷蛇2015-2017年虧損額為620萬美元、2026.3萬美元和3182.5萬美元。僅2017年眾安在線虧損就達人民幣9.97億元。易鑫集團2015年-2017年虧損額為0.28億元、14.01億元、183.3億元。而惟一沒有跌破發行價的閱文集團則是在2014年、2015年虧損,2016至2017年均實現盈利。

破發是常態

“港股新股破發很正常。香港是二八分化制,每天80%資金集中在20%企業身上,以機構投資為主,趨於理性,香港炒新不同於內地。而現在,即使是A股,不少新股上市后半年的股價,相比最高點出現腰斬,A股投資者也趨於理性。”上述港股研究人士如是表示。

一位港股投資者對記者表示,港股破發確實是常態,這涉及一個常識:港股新股的上市發行價是以市場價為准,而A股新股發行則有發行市盈率不超過23倍的“隱形”限制,投行上報發行方案時,基本不會超過這條線,所以A股新股一般能節節高漲。

比如近期上市的藥明康德,發行價定為21.6元/股,對應市盈率22.99倍,對比A股同類CRO(合同定制研發)行業公司平均的65倍市盈率折讓近半,因此上市后漲停不止。

該投資者表示,事實上,A股的情況才是比較特殊的。

一位內地証券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一般不建議A股投資者轉戰港股,A股投資成績不好的不用期待投資港股能成功,A股投資成績很好的更不要以為可以搬運A股的經驗。“港股是面向全球投資者的成熟股市,各投資者對於標的的預期不盡相同,各類‘常識’很容易會將人帶進溝裡”。

港股上市費用比A股高一倍多,新股破發率超67%

◎ 記者 鄒煦晨

港股和A股有何不同?香港上市和A股上市有何差異?IPO日報從上市門檻、審核方式、所需時間、中介費用等多方面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門檻”差異

兩地交易所主板都要求企業具備至少3個會計年度的營業記錄。不過,港股和A股對企業淨利潤的要求不同。

聯交所主板要求,申請企業最近一年的股東應佔盈利不得低於2000萬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624.23萬元),且前兩年累計的股東應佔盈利不得低於3000萬港元(折合人民幣2436.34萬元),由此,三年股東應佔盈利合計要大於5000萬港元(折合人民幣4060.57萬元)。

而上交所要求,申請企業最近3年累計淨利潤大於3000萬元,“理論上”數值略低於港股的要求。

而在近期的實務中,傳聞中的窗口指導意見顯示,申請主板的企業累計3年淨利潤一般要達到1.5億元,或最近一年淨利潤達到8000萬元,中小板類同於主板。

值得一提的,前文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中的盈利要求,只是備選項之一,如果不符合這個條件,滿足市值/收益/現金流等其他條件,也能成功登陸聯交所主板。

截至5月24日晚間,2018年聯交所新增上市公司83家,部分企業連續虧損,也能成功上市。聯交所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相較於港股,A股則有所不同。2018年A股沒有一家上市企業在2015年至2017年的歸母淨利潤為負。換句話說,目前未盈利企業難以登陸A股。

除了業績要求,A股上市規則中還有對企業合規性、內控有效性、會計基礎規范性方面的要求,目前暫不允許紅籌模式和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上市。港股目前允許紅籌模式和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

審核方式的差異

眾所周知,A股實行審核制,港股實行注冊制。

說到IPO,企業登陸A股少不了要過發審委那一關,而港股同樣也有審核人員。

聯交所董事會根據上市提名委員會的提名,委任上市委員會的成員。聯交所創業板及主板上市委員會共有28名成員。

在我國香港地區,証交所同時擁有發行與上市審核權。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可隨時就“本交易所的上市規則”所涉及的或因該等規則而產生的任何事宜進行聆訊,並可要求適當的人士出席該聆訊。

“港股的聆訊是擬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所要經過的環節,主要是擬上市公司的材料和信息等,報告給港交所的聆訊委員會。聆訊委員會聽取和審核擬上市公司的報告,決定是否符合聯交所的上市要求。有點類似於A股發審委的做法,發揮的作用是類似的。但發審委是審核,而不是聆訊。”一位業內學者解釋道,發審委的架構和組成,是証監會來主導的,聆訊委員會的成員則是交易所聘任的市場專業人士。但是架構和主導則不一樣,一個是監管部門為主導與聘任,一個是以交易所為主導和市場化聘任。

值得注意的是,聯交所官網顯示,上市科如拒絕申請企業的上市申請,申請企業有權將該項裁決提交上市委員會復核。

此外,和A股不同的是,根據雙重存檔制度,聯交所會將由上市申請人遞交的資料的副本,送交香港的証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假如監察委員會認為有關的上市資料內所作的披露看來載有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資料,可以否決有關的上市申請。

港股上市所需時間少

一位接近港股IPO的人士表示,“香港上市一般包括和香港聯交所預溝通、提交A1申請、上市委員會聆訊、路演定價以及發行上市幾個階段。預溝通和提交A1申請時間不好估計,取決於公司本身,簡單的一般半年可以搞定,復雜的可能一年甚至兩年也不見得可以做完,一般順利的可以9-11個月完成。”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在排除個別無數據的企業后,港股近期上市的十家企業的首次公告日期,與上市日期差距最大的為捷榮國際控股,首次公告日期為2017年9月13日,上市日期為2018年5月11日,從公告到上市歷時8個月。

而截至5月23日,A股近期上市的十家企業中,有4家企業的IPO申報預披露日在2016年。十家企業中,與上市日期差距最大的為亞普股份,IPO申報預披露日期為2014年4月25日,而上市日期為2018年5月9日,從披露申報稿到上市,歷時4年。

港股募資費用高於A股

在了解上市要求和審核的差異后,企業也很關注A股和港股的上市費用。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1日晚間,2018年聯交所新增上市公司83家,除去無數據顯示的企業,81家企業首發募資總額約為351.2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84.96億元),發售募資淨額約為297.58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41.42億元),募資淨額率約為84.72%,即募資費用率為15.28%。換句話說,企業IPO所花的費用佔募資額的15.28%。

而截至5月21日晚間,2018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51家,企業首發募資總額約為504.54億元,發售募資淨額約為472.72億元,募資淨額率約為93.69%,即募資費用率為6.31%。

從數據來看,2018年上市的A股公司的募資總額比港股多,募資費用率也更低,不過2018年港股新增上市公司數量更多。

港股67.47%新股破發

不得不說,A股和港股各有優勢。

在港股上市,可以幫助企業擴大國際影響力,監管比較正規,可促使公司管理、信息披露更加國際化。上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短,成功上市的概率比較高。此外,有不少虧損或存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也能在港股成功上市。

一位財經評論家對記者表示,“相對港股,在A股上市的優點體現在,A股募集資金多、過去監管相對寬鬆、再融資方便、對開拓國內市場有幫助,可宣傳公司和品牌。” 他指出,除了上述優點,A股估值相對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收盤,恆生指數為31191.87點,相較於2017年5月23日增長了22.73%,市盈率為11.8,市淨率為1.27。

而截至5月23日收盤,上証綜指為3168.96點,相較於2017年5月23日增長了3.24%(開盤點數為3069.39點),市盈率為14.1,市淨率為1.58。深証成指為10631.12點,相較於2017年5月23日增長了9.35%(開盤點數為9722.04點),市盈率為24.3,市淨率為2.83。

一位資深財務人士對記者表示,“從數據來看,企業在獲得同樣的利潤或相同的淨資產時,A股的估值比港股高。不過港股的指數增長更快,可能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與此同時,企業在港股成功上市的概率較高,不能忽略它們上市后面臨的一大挑戰——破發風險。在港股新上市不久就跌破發行價的企業並不少。

截至5月22日收盤,港股2018年新增上市公司83家,其中,56家企業目前股票價格低於發行價,比例約為67.47%。同期A股新增上市公司有52家,這些企業目前股票價格均高於發行價。

“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出現這種區別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港股市場外資比例較高,投資者更成熟一些,情緒化思考較少,投資更多地是根據公司基本面及要素來判斷。”一位券商研發部高管對記者表示。另外,他指出,國際投資者的進和出比較方便,且“堰塞湖”情況比較少。港股的發行價是受發行人影響較多,而A股受監管要求的影響較多。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