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BAT+保險 “三國殺”格局形成 科技賦能“盤活”保險業

李 冰
2018年05月18日08:31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本報記者 李 冰

  2017年被譽為保險科技元年,各種創新科技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深入滲透到保險業務流程中,從底層邏輯重塑著保險的生態。

  而這其中,互聯網巨頭的紛紛進入,“盤活”了場景和第三方技術服務,使得保險科技這盤棋下的更加得心應手。近年來,阿裡巴巴、騰訊、百度通過設立或收購的方式獲得了保險公司、保險代理或經紀牌照,拿到了做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門票。

  “BAT”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的“三國殺”已然開始,到底誰能笑到最后,目前仍未可知,但勢必給業內帶來新的格局。有報告顯示,2020年,互聯網保險行業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到1.75萬億元。這就意味著,互聯網保險的市場十分廣闊。而嗅覺敏銳的互聯網巨頭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大好的“錢途”。

  “對於互聯網巨頭來說,保險確實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常年的用戶積累和數據積累,再加上作為隻負責銷售而實際上不承擔風險的流量中介,自身的經營成本與負擔也較小。”零壹財經保險業分析師王巧月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

  “BAT”領銜“收割”牌照

  蘇寧、小米緊隨其后

  據相關報告顯示,早在2014年—2015年,大量保險科技創業公司出現,受到早期資本(天使輪,A輪)關注。進入2016年—2017年以后,中期B輪融資顯著增多。同時保險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產業資本的關注。截至2017年12月31日,123家保險科技公司中,已經有20家進入B輪融資。

  阿裡巴巴在保險領域早就輕車熟路。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阿裡巴巴已投資和創辦的公司有眾安保險、國泰財險、信美相互、杭州保進保險代理四家企業。

  根據零壹財經不完全統計顯示,騰訊則是在2013年與平安保險等設立了眾安在線財險公司,騰訊持股10.2%﹔2017年,騰訊與高瓴資本等收購了英杰華人壽(香港),騰訊持20%股份,高瓴資本佔40%股權﹔2017年5月18日,騰訊參股的壽險公司和泰人壽在濟南開業。而微保是騰訊首家控股的保險平台,經營主體是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騰訊已經相繼拿下財險、經紀、壽險三張互聯網保險牌照,完成產壽鏈接經紀銷售的全方位布局。”王巧月對本報記者說道。

  百度則和安聯保險、高瓴資本,發起成立名為“百安保險”的互聯網保險公司。2017年9月份,百度通過其全資子公司百度鵬寰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入手一張保險經紀牌照——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

  據零壹財經提供給記者的統計數據顯示,除了全資入股,百度還將這家保險經紀公司的注冊資本從1000萬元直接增加到5000萬元。而公司的法人代表張旭陽是百度副總裁,分管百度金融體系下理財和資產管理業務。

  京東則已經拿到一張保險經紀牌照,入股天津津投保險經紀公司。

  隨著互聯網大佬們的加速布局,也吸引了許多其他互聯網公司在此布局,如網易、攜程等公司紛紛開展相關保險業務。

  2018年保險中介的兩個重磅消息分別是:新浪和美團先后開設保險業務,正式進入互聯網保險領域。

  除此之外,根據零壹財經提供給《証券日報》記者數據顯示,2013年10月份,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攜程作為股東參股﹔蘇寧易購2012年設保險頻道,聯合中國平安、中國太平洋、泰康人壽等上線了多款保險產品,並有意向設立自己的壽險和財險公司﹔網易也建立了網易保險平台,於2011年12月份正式上線。除上述幾家外,小米、國美、唯品會等一眾門戶、旅游、電商類平台也均躍躍欲試,結合自身的生態特征涉足保險業。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互聯網巨頭“BATJ”和新浪、蘇寧等公司共入股了12家擁有保險相關牌照的公司。

  多以保險中介為切入點

  互聯網+保險短板凸顯

  除此之外,記者還發現,互聯網巨頭進入保險市場,大部分以保險中介和網絡互助保險的形式切入。從險種上看,航意險、退貨險、短期意健險是主流險種。而具體做法主要為:場景營銷+流量變現+延長自身業務產業鏈。

  與此同時,目前保險領域的核心業務互聯網保險似乎還插不上手。從險種上看,航意險、退貨險、短期意健險是主流險種。而對於長期壽險,傳統保險的地位還難以撼動。

  “保險的本質是分擔、轉移風險,但是保險的條款太過專業化和復雜化。長期壽險投保周期長達幾十年,費用高、利潤高,互聯網中介優勢不如專業的代理人團隊,這也是上市險企代理人隊伍下不去的原因所在。”王巧月表示。

  雖然互聯網對保險公司的機會是均等的,但是卻不排斥“先行者優勢”。傳統的保險公司盡管在時代大背景下迫於轉型和改革,但是不可否認,先入市者本身再進軍互聯網保險領域,自身的下沉渠道就有積聚優勢,這是到目前為止,純粹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望塵莫及的。

  “無論是保險還是銀行,未來的場景化服務都是必要的,而純粹的網絡化服務缺少了現場感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保險還沒有達到像銀行存款、貸款一樣對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程度,所以場景化的服務、線上線下的結合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王巧月同時表示,國外保險業發展的實踐也告訴我們,互聯網難以取代傳統保險業。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業的體量和增量的優勢是互聯網巨頭積極布局參與的重要因素,從全球保險業發展態勢來看,傳統保險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保險科技創業企業以及監管機構共同參與的,一個全新的保險科技生態系統正在形成。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