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部分銀行變相"高息攬儲"? 監管層或將動手規范結構性存款

林曉麗
2018年05月16日08:15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而披著“保本”外衣的結構性存款成了銀行發力的重點。但是,結構性存款井噴之下也暗藏違規操作,部分銀行將結構性存款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近日市場就傳言,部分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已被地方監管部門叫停。

  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曉麗

  近期落地的資管新規明確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意在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將“壽終正寢”。而結構性存款成了銀行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之一。

  記者走訪發現,雖然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依然有售,但是多家銀行均在網點或者通過公眾號加大力度推銷結構性存款產品,當問起保本理財,不少理財經理均首推結構性理財產品。

  而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規模在去年明顯增長的基礎上呈爆發式增長。據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達8.8萬億元,一季度新增1.84萬億元。而2017年全年新增規模僅為1.8萬億元。

  結構性存款,從定義上來看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將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挂鉤的金融產品,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增長的背后或是違規操作

  結構性存款屬於銀行的表內業務,分有保本和不保本兩種,利率通常在4%-4.7%之間,記者了解到,銀行在上報結構性存款時通常與保本理財一起上報,即大部分結構性存款是保本的。

  但是,有業內人士卻透露,在爆發式增長的背后,卻隱藏著違規操作,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假結構”,即沒有實質性的結構性操作,而是把內部轉移價格提高,再讓利給儲戶﹔或者就是一個假分層的固收產品,如設置一個100%會實現某固定利率的觸發條件,把原本存在風險和概率問題的收益穩定成固定收益。“但這都違背了結構性存款的本質,屬變相的違規套利行為。”該人士說。

  招商証券也指出,當前結構性存款能夠實現如此高的實際收益率,並非銀行衍生品業務能力強,更多是因為觸發較高收益的條件為確定性事件。

  因此,對於某些銀行來說,保本理財轉型結構性存款,在短期內難以緩解銀行負債端的高成本壓力,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成本短期內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違規操作已引發關注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也坦言,銀行之所以要將結構性存款做成並不真實挂鉤衍生品的“假結構”,也都是因為大多數客戶不接受非保本產品的風險。

  記者了解到,當前結構性存款的違規操作已引發監管關注,部分銀行發行產品已被地方監管部門叫停。

  普益標准分析師也透露道,金融監管部門放緩或暫停部分地方性銀行的結構化存款資質申請。未來,具備衍生品交易資質的銀行會加大結構性存款發行,部分中小銀行承壓進一步加大。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