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香港如何紓緩養老壓力 “銀發一族”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本報記者 汪靈犀
2018年04月28日07: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香港老年人在瑜伽館健身。
  (資料圖片)

  香港老年人組團登山遠足。
  (資料圖片)

  會說話、能互動的智能海豹電子寵物。
  (資料圖片)

  港人壽命全球數一數二,女性平均壽命超過86歲、男性超過80歲,高齡人口增長迅速和人口急劇老化是香港面臨的一大現實難題。預計到2040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將達250萬,佔總人口約30%,老齡化給香港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香港特區政府如何應對?社會各界如何共同努力?老年人口如何“樂活”?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講述香港社會的“安老”之策,以饗讀者。 

  ——編者 

 

  香港上了年紀的人,有種不服老的心理,不喜歡被稱“老”,因此社會普遍稱他們為“長者”或“銀發一族”。除了這兩個稱謂,香港社會還愛用“智齡”“樂齡”“活齡”等指代老年,“智齡”大意是智慧地老去,聰明地適應年齡增長而非一味抵抗﹔“樂齡”大意是快樂舒心的年齡,因為已卸去大部分家庭負擔﹔“活齡”大意指積極地、活躍地老去,即仍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這些稱謂,恰好構成了香港老人“積極頤年”的全景畫面。

  老壯有所為

  香港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按照香港民間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的推算,到2064年,香港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將達到51歲,超過1/3人口是65歲以上長者。到2064年,香港勞動參與率將由2014年的59.3%降至48.6%,每千名勞動適齡人口需要贍養567名長者,這對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將構成重大挑戰。怎麼辦?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主席麥建華表示,這種情況下,長者重投職場有助於填補勞動力缺口,無論是會計、主題公園親善大使、交通統計員,都是長者可以勝任的工作,可以繼續為社會做貢獻。

  比如曾擔任中國民生銀行行長、匯豐銀行中國區總裁的港人王浵世,退休后著作多本,又為雜志撰文,到電台、電視主持節目,並擔任企業顧問或獨立董事,還到內地和香港演說,分享金融經驗。今年雖已69歲,依然體力充沛,精力旺盛,持續為社會創造價值。

  “人口老化不隻帶來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機遇。”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前局長楊永強也認為,可以採取新思維和態度看待老齡化問題,隻要營造良好的環境,精力充沛的老齡人口也能繼續有所作為。

  “我們在2010年舉辦長者招聘會時,隻有11個雇主參加,提供250個職位空缺。到2015年時已擴大至49個雇主、逾5000個職位空缺,崗位也趨向多元化。”麥建華介紹,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還創辦了“耆星課程”,教授長者求職技巧,包括選擇適合的崗位、建立個人形象、面試技巧、職場“潮語”等,讓長者與當下社會接軌。

  老弱有所依

  香港生活節奏快,普遍有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慢性病纏身。為讓老弱有所依,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宣布,未來10年將預留2000億港元推動醫院發展計劃,興建更多新醫院並擴展醫療設施和服務。特區政府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制度、職業退休計劃等,也已成為雇員退休生活的重要儲蓄來源。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經覆蓋香港超過270萬人,總資產淨值超過6400億港元。

  同時,科技的發展讓養老更智慧、更舒心。說粵語的機器人、多功能電動輪椅、自動化坐式淋浴機、有定位追蹤器的時尚外套、監測老人安全的智能家居……這些“黑科技”在改善長者生活、減輕護老者和護理人員的負擔和壓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香港東華三院柏悅長者優質照顧服務站於2015年自日本引入7隻不同顏色的智能海豹電子寵物,情緒低落或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可以通過電子海豹,進行音樂、觸覺、語言的互動,紓減焦慮情緒。“我記得有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第三次與海豹見面時已會講完整句子,記得海豹的名字,說明這項新科技有效改善長者的心理、生理、社交能力。”服務站主任陳瀚儒說。

  特區政府也大力支持安老事業的科技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出,政府會預留10億港元成立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買科技產品。

  老童有所樂

  香港市民謝珍珠退休后數年間以打麻將耍樂度日,自從接觸音樂后已經很少再玩。她加入了“消化餅”樂隊擔任鼓手,打鼓之余還學習彈電子琴、吉他、低音吉他。謝珍珠說:“我不介意別人說我們是長者樂隊,我的人生下半場活得非常多姿多彩,最重要的是每一天能夠開心生活。”

  香港有很多像謝珍珠這樣的人,心態開放,富有生活熱情,退休后能像“老頑童”一樣,輕裝出發,開啟另一段人生。

  現年72歲的關文田工作了47年,56歲那年從香港電話公司採購經理的崗位上退休。之后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當了3年講師,把工作經驗傳授給學生。到60歲時,他開始另一種生活:穿戴上遠足裝備,登山涉水,接觸大自然。“與其他人一起遠足登山,結識同道中人,可以擴大社交圈子。而且遠足可以令身體健康,保持活力,又可以欣賞郊野景色,心情變得開朗。”關文田說,接下來他打算挑戰需要穿越美國3個州共4286公裡的太平洋屋脊步道,用挑戰籌得的慈善款幫助弱者。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角色,在職場上是他人的同事,在家庭中則是經濟支柱,然而退休后角色轉換。當退休人士失去這些角色時會感到空虛,有可能影響自信心及自我價值認可,出現焦慮情緒。”香港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建議,臨近退休年齡的“新中年”要做好心理准備,包括正視身體機能衰退的事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興趣,如攝影、遠足等,從中找到與工作有別的另一種樂趣。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