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上市險企2017業績“圖譜”:保障型產品“當道” 科技成發展新引擎

2018年04月09日21:3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張文婷)過去的一個月,上市險企2017年業績已全部出爐。在 “嚴監管、重保障”的形勢下,盡管各家險企的發展“圖譜”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每家公司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路徑。有的以轉型為主,力圖尋找未來新方向﹔有的則是以科技為主,塑造了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兩個轉變:險種結構升級 保障型產品“當道”

2017年,被稱為是“最嚴監管年”。監管發布系列文件對保險市場亂象、保險產品開發、資金運用等方面的問題予以規范,並對違規者處以重罰。在此背景下,大批保險機構開始尋求轉型之路,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保障型業務、減少短期理財產品成了險企的主基調。

最明顯的轉變有兩方面,轉變之一是險種結構升級,保險產品的繳費模式逐漸由躉交型向期交型轉變。一方面是由於目前市場熱銷的年金險和長期健康險保單期限多在二十年以上,選擇期交模式不僅能夠降低消費者的支付壓力,另一方面還能給保險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入,提升產品新業務價值率。

年報顯示,在保費收入結構中,四家上市保險公司中首年期交保費佔新單比例均超過50%。其中,太保壽險的首年期交佔比最高,超過 95%﹔其次是新華人壽的 91.5%﹔隨后是平安人壽的 80.4%和中國人壽的 50.5%。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保險“)的變化尤為引人注意。中國人壽由於網點數量眾多,對銀保渠道的依賴程度較大,銀保渠道中的躉交產品佔比相對較高,業務調整難上加難。2008年起中國人壽開始逐漸下調躉交保費,至去年年底銀保躉交業務已壓縮到600個億。“但調整還沒完全到位。預想今年進一步壓縮,把躉交控制在500個億。”談起轉型,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仍處於干勁十足的狀態。

同在轉型關口奮斗的還有新華保險,兩年努力之下,全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約200億元。正如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所言“基本甩掉了躉交包袱。”年報顯示,新華保險全年實現首年期交保費278億元,同比增長17%﹔續期保費775億元,同比增長19%,增速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續期拉動的保費增長模式初步形成。

轉變之二是產品由儲蓄型向保障型轉變。此前,由於監管對保險投資端的政策鬆綁,保險公司主要通過銷售儲蓄型的理財保險來擴大保費規模,再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投資收益。從2016年起,監管先后出台政策對保險公司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和快返型產品進行規范約束,在促進保險產品回歸風險保障功能。保險公司的主打產品也逐漸由此前的萬能險向年金險、健康險等保障型險種回歸,不僅降低了保險公司的利差損風險,也提升了保險產品整體的新業務價值率。

2017年報數據顯示,目前,除中國人壽險種結構由於口徑問題無法統計外,其余三家上市保險公司整體險種結構回歸保障趨勢較為明顯。三家上市保險公司的健康險產品合計保費收入佔比達到 15.53%。

一大增長:投資收益回升成險企利潤主要貢獻方

得益於股票市場整體上漲及債券收益率的上行,2017年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有所回升。作為上市險企利潤的主要貢獻方,各家險企2017年的“投資經”也可圈可點。

近年來保險公司資產配置的多元化趨勢愈加明顯,以銀行存款和標准化債權為代表的固定收益類資產在保險投資資產中的佔比逐年下滑,而以股票基金為代表的權益類資產和另類投資佔比則一路攀升。

年報顯示,四家上市保險公司資產配置雖然都以債券類為主,但具體投資風格迥異。其中,中國太保的固定收益類資產佔比較高,達到 72.2%,投資風格較為穩健保守﹔而中國平安的資產配置風格更為積極靈活,股權投資佔比最高,達到 23.7%﹔而新華保險的非標投資和另類投資佔比較高,分別達到 29.0%和 5.5%。

中國人壽也加大了固定收益類資產配比,新增固收投資4400億元,固收資產的收益率整體在4.8%。中國人壽副總裁趙立軍介紹,2017年國壽新配的固收資產主要是長久期國債、金融債,以及債權類金融產品。其中,債權型金融產品2017年新增投資超過2000億元,整體收益率為5.8%、平均期限約7年。

總投資收益率方面,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分別為 5.2%、6.0%、5.4%和 5.2%﹔淨投資收益率方面,分別為 4.9%、5.8%、5.4%和5.1%。

一種布局:“金融+科技”構成險企發展新引擎

眼下,金融科技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科技與金融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金融企業的簡單觸網,而是要讓科技深入到金融的核心業務。這套“科技+金融”的組合拳如何打好,或許可從上市險企的年報中略窺一二。

這其中,中國平安的2017年的業績報告較為直觀。以科技賦能,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降本增效,提高利潤。具體來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依托產品、科技兩大核心競爭力,推動內含價值及規模持續、健康、穩定增長。因而2017年盡管受到“134號”文件實施的影響,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新業務價值仍同比增32.6%至673.57億元﹔同時,平安銀行在2017年全面推進智能化零售銀行轉型,實現淨利潤231.89億元,同比增長2.6%,零售業務淨利潤佔比67.6%,而在2016年期內該數據僅為41.2%。

此外,中國平安孵化的四隻科技“獨角獸”也正發揮著巨大的潛能。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陸金所控股資產管理規模達4616.99億元,較年初增長5.3%﹔管理貸款余額2,884.34億元,較年初增長96.7%﹔並首次實現全年整體盈利﹔

平安好醫生運營著全國最大規模的互聯網醫療平台,累計注冊用戶超1.9億,2017年底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前融資,規模為4億美元,投后估值達54億美元,並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除此之外,中國平安新孵化出的平安醫保科技和金融壹賬通也已於2018年初分別完成規模為11.5億美元和6.5億美元的首次融資。兩家公司的投后估值分別達到88億美元和74億美元。

與此同時,其他險企也爭相探索布局“科技+金融”生態圈,通過對接場景化、規模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紛紛布局以人工智能、雲平台和區塊鏈為主的產品,逐漸將保險科技應用於各業務流程和服務環節,實現承保、核保、定損、理賠等功能的智能化。比如數字太保、科技國壽、掌上人保等。

(責編:袁勃、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