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春節前夕銀行高收益理財來襲

程維妙
2018年02月14日08:19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經歷了前兩年和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的一番較量,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2017年起一路上揚,也吸引了不少資金回流。進入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繼續保持穩中有升。2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商業銀行處了解到,春節前夕,大部分商業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普遍達到5%以上,最高的超過5.6%,比互聯網“寶寶類”產品高出至少0.5個百分點。

  開年收益率持續上行

  在2017年末的攬儲大戰硝煙還未消散時,2018年銀行為尋求“開門紅”,也在爭相用各種方式爭奪客戶,開始了新一輪的攬儲活動。融360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上周(2月2日-8日)理財產品發行量在5款以上的銀行進行收益排名,共有143家銀行入榜,其中平均收益率在5%以上的銀行有59家,佔入榜銀行總數逾四成,平均收益率達4.92%。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不管是國有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農商行,此前難覓的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產品,如今已不罕見。據中國銀行官網公告,2月13日在售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約七成產品收益率超過5%,其中又屬多款春節特供理財收益率較高,多在5.3%上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也看准了春節期間的資金空檔期,推出了春節專享產品“郵銀財富 e享債券18年118期”,募集期為2月13日-22日,起購金額為5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中小銀行收益率相對更具吸引力,例如恆豐銀行2月13日開售的春節特別款理財產品,起始資金為5萬元,期限一年,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高達5.61%﹔華夏銀行相關客服人員向記者表示,春節期間將會推出“增盈68號系列”,起購金額為5萬元,256天期限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8%。

  事實上,隨著2017年金融去杠杆的不斷推進,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持續上升。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表示,春節之前居民和企業提現需求增加,銀行攬儲壓力加大,推動理財產品收益率繼續上漲。監測數據顯示,從不同期限理財產品來看,上周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7%,3-6個月理財產品為4.94%,6-12個月理財產品為4.97%。

  可以看出,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未來一周將迎來春節長假,理財產品將大幅減少。不過劉銀平也指出,雖然說過去一年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在上漲,但是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漲幅相對溫和,銀行理財的收益波動性不會太大,不會出現今天買入明天就大漲的情況。

  相較“寶寶類”產品有優勢

  不得不提的是,銀行理財還面臨著一個“勁敵”,就是互聯網平台的各類“寶寶類”產品。其中,以余額寶為例,2016年6月-2017年6月這一年間,余額寶規模的同比增速從33%猛增至75%,至2017年6月末,余額寶貨幣市場基金資產淨值達到1.431萬億元,直逼單家傳統銀行個人存款規模,甚至有反超趨勢,不少業內人士感嘆銀行存款面臨巨大的“出走”壓力。

  不過,在監管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多輪政策規范下,銀行存款出現回流。據央行此前發布的數據,2017年三季度個人存款回流銀行超過近5500億元,扭轉了2017年二季度個人存款淨流出的現象。

  從近期的產品收益率來看,銀行理財也有一定優勢。融360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月2日-8日74隻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4.3%,較此前一周下降0.04個百分點,比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低約0.6個百分點。個別收益靠前的“寶寶類”產品雖然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也超過4.9%,單日七日年化收益率突破5%,但整體佔比不高。

  與“寶寶類”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的一個劣勢在於流動性較差,封閉期產品成立后直到期滿都無法取出,對於一些在此期間臨時需要使用資金的用戶來說有很大不便,而且不少產品在成立前還有一個不短的募集期。融360在報告中指出,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募集期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在2-7天,4-7天更為常見,遇到節假日則會更長。北京商報記者也發現,如上述的銀行產品中,募集期最長的達14天,跨越了整個春節假期,這14天募集期內都不計息,一定程度上會拉低產品的整體收益。

  銀行也已有對策彌補流動性“短板”。近年不少銀行積極涉足理財產品質押貸款業務,例如購買了浙商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如在中途有資金需要,可隨時通過線上渠道進行理財轉讓,或可通過浙商銀行的增金財富雲進行質押貸款。

  專家建議投資者及早出手

  經過了2017年的一輪上漲,新的一年銀行理財收益率上行空間還有多大成為客戶關心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稱,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路走高,再次成為老百姓心中的“香餑餑”,在這背后,是我國金融市場去杠杆的政策使然,新的一年金融市場的強監管態勢仍在持續,銀行理財打破剛兌轉型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市場沖擊效應也將逐漸顯現。

  給銀行理財轉型淨值型產品立下“規矩”的是2017年11月一行三會發布《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到“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

  雖然這份新規在征求意見階段已受到不少阻力,不過不少銀行業人士都認為,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保本型產品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當前該行理財產品最高收益可達5.25%,期限為150天。但預計理財產品收益率春節后會有小幅下降,尤其是保証收益型的產品。

  相比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型理財的兩個突出特點就是收益率高和流動性好。不過也由於指導意見仍未最終敲定,短期內此類產品還難成主流。加上市場利率上行已持續一年,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上漲幅度或有所放緩。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石大龍表示,從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利率表現出周期性波動,目前的利率水平已接近周期波動的峰值點。以CPI衡量的實際利率水平已經恢復到2014年水平,企業發債利率已逼近整體資產報酬率,若利率進一步上行,整體經濟將面臨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判斷未來利率進一步上行的空間不大,由此導致未來理財收益率繼續上漲的空間也較小。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