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淨值型理財巨額贖回條款AB面 引產品流動性討論

劉雙霞
2018年01月18日08:20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淨值型理財產品因其收益率高、流動性好日益受到投資者青睞。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淨值型理財產品可設置巨額贖回限制條款,已有多家銀行的產品觸發巨額贖回。在分析人士看來,設置巨額贖回條款是為了防止產品發生流動性風險和擠兌,也給銀行預留足夠的時間准備流動性。但對投資者來說,也影響了對產品的流動性體驗。

  頻觸巨額贖回

  1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一家股份制銀行發布理財產品公告稱,一款淨值型非保本人民幣公司理財產品於2017年3月7日成立,根據產品說明書相關條款約定,於2018年1月11日觸發巨額贖回。

  從去年12月開始,該股份制銀行發布了多則上述產品的巨額贖回公告。在2017年12月28日的公告中稱,根據產品說明書相關條款約定:“杠杆比例不超過200%。”由於年末公司客戶連續大額贖回,超出200%的產品約定。管理人將於1個月之內調整恢復。

  事實上,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觸發巨額贖回的並非隻此一款。一家國有大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也多次發生巨額贖回。去年3月,該國有大行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管理計劃管理人收到的淨贖回申請份額累計超過前一日日終理財管理計劃總份額的20%,根據產品說明書的約定,認定為巨額贖回。去年7月,該國有大行再發公告稱,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管理計劃管理人收到的淨贖回申請份額,已經觸發巨額贖回條款。

  此外,去年6月,一家城商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也觸發巨額贖回。北京商報記者查詢該款產品說明書了解到,單個產品運作過程中,銀行按照時間順序累計申購、贖回的金額,當某一開放日申贖淨額(當日贖回金額減去當日申購金額)達到理財產品上一開放日存量余額的10%時,即認為是發生了巨額贖回,銀行有權對巨額贖回申請實行延期確認,並將在實際贖回確認后的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兌付,不可抗力因素除外。

  引產品流動性討論

  所謂“淨值型理財產品”,是相對於傳統的,以封閉型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交易形式。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以預期收益率的形式告知並付給投資者,類似於開放式基金,用戶在開放期內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等操作。

  據了解,為防止類似擠兌情況的發生,淨值型理財產品可設置巨額贖回限制條款。在投資設計上,部分理財產品的資金用以購買國債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如遭遇大額贖回,資產價格可能會下跌,銀行因此有限制。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表示,一旦觸發巨額贖回,一般產品會暫停贖回,后面再重新放開贖回,所以對於投資者而言,主要影響是資金不能馬上到賬,會延緩幾日。設置巨額贖回是為了防止產品發生流動性風險和擠兌,也給銀行預留足夠的時間准備流動性。

  不過,以開放為特征的淨值型產品卻頻觸巨額贖回,也引發了投資者對此類產品流動性的關注。趙卿表示,對於淨值型產品,實際上與基金是類似的,每天價格會隨市場波動,但一般對於基金產品的投資是一個中長期行為,短期價格調整淨值變動也比較大,銀行的投資者多習慣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在淨值型產品價格波動下,會傾向於頻繁操作,所以與投資思路有一定關系。同時,也確實會影響產品的流動性。

  理財產品淨值化仍存挑戰

  淨值型理財產品正成為銀行理財轉型的方向,分析人士指出,開放式產品與淨值型產品成為銀行主流的趨勢不可改變,特別是淨值型產品,因其可以釋放停留在銀行方面的剛兌風險,是未來理財業務持續發展的必然模式。

  目前,各家銀行都在發力淨值型理財產品,其中,城商行表現更為積極。據第三方機構統計,截至2018年1月11日,國內20家主要商業銀行發行並公開披露淨值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751隻。其中,渤海銀行以208隻位居產品數量榜首﹔江蘇銀行和北京銀行在數量上分別排名第二、三位。從近一個月(以最新淨值日期前一個月)的收益率來看,光大銀行多隻淨值型產品表現不俗,前六名均為光大銀行產品,其中陽光私募基金寶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04%,位居月收益榜第一名。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認為,在資管新規的影響下,2018年銀行理財市場可能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趨勢:銀行或將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未來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多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售﹔對於投資人來講,產品收益將不再是惟一的考量,“風險自擔”觀念將逐步樹立起來。

  不過,也有券商分析師認為,理財產品實現完全淨值化非常艱難,需要過渡期,部分表外理財將表內化。在產品去剛兌的過程中,恐喪失對部分低風險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將其作為存款替代的投資者,表內的保本理財以及大額存單可能會成為新的發展點。

  在趙卿看來,淨值型理財產品是資管產品未來發展的方向,銀行在發行淨值型產品時,一是要提高投資團隊的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要培養投資人投資思維的轉變,適應從固定收益類產品到浮動收益類產品的轉變,同時投資者要自負盈虧。北京商報記者 劉雙霞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