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2018年滬指能否漲過4000點?

2017年12月29日08:21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2018熱點展望

2017年藍籌股堅挺,十家公司市值增加值就超過A股全年市值增加總和。而中小盤股“黑天鵝”不斷出現,中証1000指數全年跌幅超過18%。兩市超過75%的個股市值縮水。

展望2018年,機構分析稱,A股震蕩上升的概率大,但空間有限。其中,制造升級、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和進口替代四大領域機會或相對明顯,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電子設備、食品飲料等板塊的龍頭股。

文/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忠安

昨日,在白酒、有色等資源股帶動下,滬指報3296.38,上漲0.63%,成交量明顯放大。有分析指出,28日茅台提價以及銅價大漲給市場增加了人氣。

境外資金增配中小創

昨日創業板指數報1745.02點,跌0.01%。不過,有數據顯示,在今年三季度以來創業板震蕩行情中,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北上資金開始悄然增配。截至目前,中國香港地區機構投資者持有創業板股票市值為131.73億元,較7月上升29.87%。同時,北上資金持有創業板股票數量上升跡象也比較明顯。截至目前,香港機構投資者持有創業板股票數量為6.91億股,較7月上升24.80%。

光大証券分析師張安寧表示,目前創業板整體估值已經回落到歷史均值以下,在2018年更加具有相對價值,或將迎來慢牛行情,而相應時點或在明年的3月或4月份。

貴州茅台市值增長最多

今日是A股2017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2017年A股“二八分化”嚴重,截至昨日收盤,滬深300漲幅為21.41%,上証50指數上漲25.02%。而中証1000指數下跌18.07%,創業板下跌11.06%。剔除2017年以來上市的次新股以及全年停牌的個股外,3013隻股票截至12月28日收盤的市值為53.03萬億元,較2017年初的50.42萬億元,上漲2.61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銀行、貴州茅台、中國平安、招商銀行、順豐控股和美的集團等15家公司市值增加均超千億元,合計增加3.25萬億元。而增加規模較大的前十大公司合計淨增市值2.68萬億元。這也意味著,這10隻個股已然貢獻A股全年全部的淨增市值。

在個股方面,貴州茅台拿下市值增長冠軍,年內市值飆漲4830.58億元﹔亞軍由工商銀行拿下,市值增加4664.29億元﹔中國平安摘得季軍,年內市值大增3808.76億元。

而中小盤股則遭遇“殺估值”。剩下的2261家公司市值合計萎縮了6.46萬億元,城投控股市值從年初的657.41億元下降到最新的222.35億元,降幅達56.78%。

大市展望

明年滬指

過4000點有難度

2017年A股結構性行情淋漓盡致,而對2018年A股大趨勢,機構們顯得依然謹慎,市場或繼續維持震蕩走勢,上漲空間來自上市公司盈利驅動。其中,廣証恆生分析師蘇培海認為,2018年上証指數區間預計為3200~3800點。

東北証券預計明年A股有望上探到4000點。總體而言,多數機構認為,滬指上4000點有難度。

“我們認為流動性將維持中性,比大部分投資者預期的中性偏緊將有所緩和,因此,2018年流動性將成A股的核心變量。”廣發証券分析師鄭愷表示。

山西証券分析師麻文宇表示,2018年A股風險偏好需要時間修復,將呈現區間震蕩格局,缺乏單邊大幅上漲動力,但下行空間同樣有限,以結構性交易機會為主,企業盈利結構性改善則是市場上漲的原動力。其中,一季度行情有望重現,可以積極布局。二季度后關注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對於市場流動性的沖擊,重視風險。麻文宇建議投資者選擇中長期景氣向上的好行業,挖掘業績穩健、增長可持續的好公司。

國信証券燕翔也預計,2018年全年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相比2017年有所下滑,A股整體再進一步大幅提升估值的可能性並不大,“我們預計這個空間約在10%到15%。”燕翔稱,若按3300點重心測算,明年指數最高有望漲到3800點。

投資機會

明年大消費仍是投資主線

分析稱,A股投資方面,制造升級、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和進口替代四大領域機會或相對明顯,主要涉及A股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電子設備、食品飲料、醫藥醫療和高端裝備等板塊。其中,大消費仍是最大的主線。

“‘大白馬’消費細分寡頭,將是長期大牛市﹔其他的股票就是震蕩市。”萬聯証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他指出,當前強者恆強,買龍頭才是正確的方向。

華泰証券分析師曾岩也表示,預計2018年利率水平將在高位震蕩,十年期國債利率中樞將高於今年,疊加通脹水平逐漸上行,消費行業享受盈利向上的持續性和防御屬性,將具備較優的配置價值。

不過,廣証恆生分析師蘇培海指出,從中長期角度看,龍頭白馬行情仍將持續,但部分白馬股在經歷較大幅度上漲后,估值已經處於較高位置,明年龍頭股行情可能開始出現分化。

廣發証券分析師鄭愷認為,今后“補短板”將成發力點,行業與主題配置要擁抱“質量改革”,如專用設備、電子、電氣設備等存量供給優化中的“工業技術改造”,機械、化工等優質供給以及零售、醫療等消費升級。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