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增推新品種 期貨市場背后風險猶存

2017年12月21日08:24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增推新品種 期貨市場背后風險猶存

  2017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快速發展,在推出新期貨、期權品種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品種也在積極籌備、蓄勢待發,其中以保障民生的農產品種類居多,但也不乏像原油期貨這種具有國際戰略意義的品種。另外,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期貨市場存在的風險和問題也不容忽視,在2017“監管年”大背景下,監管部門也一直在規范秩序,嚴懲問題。

  新產品推出不斷

  2017年上半年,我國先后推出了豆粕、白糖兩個商品期權以及新品種棉紗期貨。今年3月31日,豆粕期權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大商所)上市。隨后不到一個月,白糖期權也於4月19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鄭商所)上市交易。8月18日,棉紗期貨在鄭商所上市,這也是2016年以來中國期貨市場上市的首個商品期貨品種。另外,我國首個生鮮類期貨合約蘋果期貨也將於12月22日在鄭商所挂牌交易。

  另外,証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也在中國期貨大會上透露,下一步,交易所將積極研發上市更多期貨、期權新品種,比如紙漿、紅棗、20號標准橡膠、2年期國債、生豬、尿素以及銅期權等。在豆粕、白糖期權已經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加快上市大豆、玉米、棉花等農產品期權。同時,12月10日,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期所)原油期貨也已經完成了第五次全系統生產演練,距離推出僅有一步之遙。

  “2017年期貨市場展現的還是一個比較健康、平穩的發展態勢。”在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看來,在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過程中,資產的價格波動進一步顯現,而越來越多的對價格波動風險的管理功能,也在期貨市場的運行當中展現出來。比如一些期權的運用,對企業整個供應鏈的定價起到了顯著作用。而對於農產品來說,農產品期貨的上市以及“保險+期貨”的推出更是鎖定了價格下跌的風險,對許多農民的收入起到了保護作用。

  風險防控不容忽視

  隨著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存在的問題也愈發凸顯,12月6日,鄭商所就因錳硅、硅鐵的大幅波動而發出風險提示公告。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投機炒作是引發風險的主要原因。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期貨價格的上漲,一方面是利好因素的推動,但需要注意的是,漲停、跌停等情況的出現有很大可能是有投機商借漲跌行情進行操作,將行情進一步擴大化。

  實際上,對於違規交易行為,交易所一直保持嚴懲的態度。據公開數據顯示,1-11月,國內交易金額最多的上期所共處理異常交易行為1113起。僅11月處理異常交易行為85起,包括自成交超限26起,頻繁報撤單超限58起,實際控制關系賬戶組合並持倉超限1起。

  另外,交易所也在致力於風險的防控。據了解,12月18日,鄭商所與全國36家証監局簽署期貨監管協作備忘錄的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將著力加強雙方經驗交流、信息共享,在期貨市場違法違規案件調查、期貨公司現場檢查、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期貨市場培育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強監管下發展可期

  2017年在整個金融領域無疑是強監管的一年,而期貨市場也並不例外,除監管人員頻頻透露強監管信息外,在今年7月,《証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正式實施。12月,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主要市場主體實施誠信分類監管,實行資本市場誠信監管“全覆蓋”,建立重大違法失信信息公示的“黑名單”制度,一批失信經營的金融機構、坑害金融消費者的不法行為得到快速治理。

  在強監管下,期貨市場也面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方星海認為,對於農產品期貨市場來說,其發展仍處於相對不足狀態,主要體現在農產品期貨、期權上市機制有待完善,新品種上市環節繁瑣,審批周期長﹔受政策調控影響,小麥、稻谷等農產品期貨交易不活躍﹔“保險+期貨”等服務“三農”的試點還面臨一些困難,試點項目成本比較高,各級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還不夠﹔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高,一些涉農企業在對外貿易中隻能通過境外期貨市場轉移風險,存在一定的隱患。

  王紅英認為,在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資產價格的波動會進一步增大,而整個期貨市場交易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2018年整個期貨市場對價格風險的管理功能也會進一步凸顯,為經濟發展更好地保駕護航。他說道:“目前我國期貨品種還不足以覆蓋所有大眾商品的價格波動風險,另外,一些金融機構是否可以進入期貨市場,還需要政策的進一步開放。總體來說,展望2018年的我國期貨市場,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張弛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