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為何爭相“搶食”健康管理

“賣保險就是一面之緣,要做很個性化的定價很難。這也是健康管理公司在未來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定價的地方,在個人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整合數據給到更精確的定價。”
距離12月20日《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截止日期還有9天,保險公司已迫不及待地開始挖掘政策利好。
12月4日,招商信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健康管理子公司——招商信諾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把保險公司的角色由單純事后理賠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預轉變,實現商業保險與醫療服務、醫療機構的有效銜接。
在此之前,中國人壽在北京設立全資子公司國壽(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7.3億元。中國平安則通過線上“平安好醫生”健康管理平台加線下“平安萬家醫療”健康服務鏈,全面連接醫院、診所、醫生、藥店、體檢中心及其他醫療機構,布局泛醫療產品及健康管理服務。
對此,平安健康險產品精算及大數據部副總經理夏如雪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健康管理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商業保險機構正在積極探索各類健康管理服務,在保險產品結合、受眾、管理實現手段、服務模式、商業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和嘗試。”
那麼,健康管理市場潛力究竟有多大?為什麼保險公司爭先布局?未來的商業模式是否清晰?高成本、高投入的健康管理市場,保險公司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了嗎?
潛力大
保險公司機會多
自去年10月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來,健康、醫藥概念股給動蕩的資本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而“健康中國”釋放出的巨大需求和機會,也讓嗅覺敏銳的保險資本看到了希望。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健康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042.5億元,較上一年猛增67.71%,增速在所有險種中居於首位。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健康險公司在產品、服務及技術方面均展開了激烈競爭。
征求意見稿給原本已經火熱的健康保險市場再添“一把火”。這一次,“火種”直接撒向了健康管理市場。《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征求意見稿變化最大的是新增了第六章——健康管理服務與醫保合作。
對此,平安健康險醫保事業部總經理李馨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新增部分是對健康保險公司最大的利好。有兩個核心:一是健康管理服務,征求意見稿分別從服務方式、服務合同/條款、服務價格三方面對健康管理服務做了規范﹔二是管理式醫療,征求意見稿鼓勵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等進行合作,並介入費用管控環節,明確提出健康保險產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其分攤的成本不得超過淨保險費的20%。”
那麼,健康管理市場的潛力究竟有多大?
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居民收入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等影響,中國醫療健康服務業未來有著巨大發展前景和增長空間。到2020年,中國醫療健康服務業規模預計達到7.4萬億元。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4565元增長到33616元,年均增速達到8.2%。但是,與美國醫療健康服務業佔其GDP的8%相比,中國仍比較低。其中,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尤為突出。
最新發布的《2017年信諾360°健康指數調研中國區報告》(下稱《報告》)再次印証了上述觀點。《報告》指出,由於家庭和財務得分下降,中國大陸健康得分為64.9,低於前一年度的68.7和2015年度的66.1,創3年來最低。這意味著中國大陸受訪者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有所下降。
巨大的市場“蛋糕”引來保險公司爭相搶佔。
招商信諾人壽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賴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子公司的醫療健康服務與母公司一脈相承,聚焦健康醫療產業的整體戰略布局,對接打通商業保險和健康管理服務,推進商業保險與健康管理服務的整合發展﹔同時也將積極開拓商業健康保險領域和大醫療健康產業的商業機會。”
搶市場
數據共享難度大
然而,光有“熱情”顯然是不夠的,目前專業健康險企業大都處於虧損狀態,包括中國平安、安邦保險、人保健康險在內均未實現盈利。面對高成本、高投入的健康管理市場,保險公司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了嗎?
招商信諾人壽健康險事業部總裁兼招商信諾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周晞燁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目前,國內健康險行業盈利情況尚不理想,主要由於理賠風險和道德風險較難控制,如果能夠通過健康管理公司達到多方數據共享,有利於健康險企業實行合理定價、理賠,從而產生合理利潤。”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健康管理服務內容主要為體檢和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發展處於前期數據收集階段,數據收集手段主要依賴線上調查問卷及可穿戴設備,破除數據壁壘是當務之急。”平安健康險移動業務事業部總經理馮晗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為此,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在充分保障客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鼓勵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基本醫保部門等實現信息互聯和數據共享。
在周晞燁看來:“目前,醫療數據主要集中在醫院端,從政策指引來看,肯定是鼓勵保險公司跟醫保、醫院加強合作,實現更多融合,這對保險公司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能得到數據,對未來產品開發非常有幫助,可以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醫療習慣、健康指數等,更精准地實現產品定價。”
“不過,這只是保險公司的願望,在與公立醫院進行數據共享的實踐中,合作並不完美。”周晞燁透露,“其實,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想獲取公立醫院的數據,但困難不小。目前,我們隻能從私立、外資的醫療機構入手,他們更願意打通與保險機構的合作。”
賴軍則表示:“數據共享單憑保險公司一家之力很難改變當下的局面。其實,從醫院的角度來講,如果同時跟多家保險公司進行數據共享,反而不利於效率的提升。”
面對這樣的局面,保險公司該如何突破?
在夏如雪看來:“保險公司可以從四方面入手,包括創新合作模式,促進與醫療科技企業、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的合作,推動新型合作模式的試點及推廣﹔推動制定行業標准,與衛生部門合作,在市場准入、服務內容、質量監督等方面制定健康管理的行業標准及規范﹔建設行業數據共享平台,加強行業數據收集和使用的規范化、標准化,便於核心數據共享,在促進健康管理發展的同時,降低保險欺詐風險﹔推動行業數據規范,配合監管部門,加強行業在數據規范使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自律。
此前,平安健康險在與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合作中,創新風險控制模式,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醫院與保險公司共同推進數據分析,在提升運營與服務效率的同時,共同探索建立先進的醫療風險管控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數據共享真的這麼重要嗎?
“通過數據獲取做個性化的定價是精算界正在討論的問題。”招商信諾副總經理兼總精算師蔡廉和認為,“賣保險就是一面之緣,要做很個性化的定價很難。這也是健康管理公司在未來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定價的地方,在個人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整合數據給到更精確的定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