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已具備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條件

28日至30日,《財經》年會2018:“預測與戰略”在北京舉行。就金融監管方面,專家在29日的論壇上表示,中國已經具備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金融市場的發展要緊跟國家總體戰略,增強國際影響力。
而對於區塊鏈等新技術對於金融業的改變,專家分析認為,金融制度的創新落后於技術創新。另外,國際間就區塊鏈、虛擬金融、虛擬貨幣的監管方面,應加強協調,防止代幣資金地下流動。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王詩堃 王騰騰
金融市場發展要緊跟國家總體戰略
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王永利表示,中國已經具備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金融市場的發展要緊跟國家總體戰略。
他指出,改革開放后中國金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貨幣總量、貨幣管理、移動支付、去現金化等已是世界前列,但包括大宗商品、利率、外匯、貴金屬等,這些衍生產品的交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不夠。
王永利認為,要發展多層級的金融交易市場,市場就必須開放,允許全球參與,但前提是要立足於中國標准,用人民幣計價。“隻有這樣,中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才真正有可能。”王永利說。
王永利表示,金融市場的發展要緊跟國家總體戰略。他認為,要從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戰略高度去反思我們的金融戰略、去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市場的發展必須要求開放包容、規范統一的規則,而中國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已經具備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條件,各個方面要配合起來加快推進。”
“大量的交易是用人民幣計價的時候,人民幣國際化才能有真正的秩序。”王永利指出,“如果僅僅是對機構的股權的開放,引進一些資本投到中國來,鼓勵中國的金融機構投出去,(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作用,但這個作用比起形成一個全球化的中心的交易市場不可同日而語。”
強化金融監管的穿透性至關重要
金融監管和制度創新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中國要建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不能用宏觀調控代替微觀主體、代替市場去配置。
“我們要的是更好的監管,而不是更嚴的監管。”在李揚看來,更好的監管是讓市場發揮作用的監管。
李揚表示,好的監管首先需要確立監管框架,使市場主體有章可循﹔其次監管沒有真空、也沒有重疊﹔另外監管要立足於投資者保護,要有利於微觀主體,有效展開引導資源配置的行為。對於下一步監管發展的要點,李揚認為首先是協調,補齊真空、減少重疊﹔第二是建立透明的制度。
王永利也指出,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至關重要。“要發展,必須要對風險點有非常清晰的認知和准確的把握,要亮出那個底線在哪裡,絕對不允許突破底線。”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監管本身可以防范風險,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但這不是一個根本目的,防范風險的目的還是要促進發展。”
具體到互聯網金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表示,互聯網金融的整治非常有必要,也是及時的。他表示,監管一直護衛著創新。“目前,我們的主要矛盾是加強監管,而不是創新,創新是第二位的。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還是在全球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中國銀行前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表示,科技創新正在改變金融業的模式:大數據促進普惠金融,人工智能催生智慧金融,區塊鏈促進立體金融形成。
李禮輝提出,區塊鏈的底層核心技術,比如智能合約等技術,在參與方多、復雜性高的金融產品中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它可以制定規則,協同治理,避免重復,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李禮輝建議,第一,要完善大數據應用的法律法規。第二,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共享的大數據的系統。第三,應該制定常態化的數據金融的審慎監管的制度,一方面是加快數據金融制度的建設,另一方面是加快區塊鏈金融技術標准化的工作,還有就是加強國際監管的協調,達成一些共同的制度,而且能夠採取一些共通的技術,來防止代幣資金的地下流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