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三項任務”釋放什麼信號?

董希淼 楊芮 唐麗華 王麗娟
2017年07月16日10:31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7月14日-15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隆重召開。這次會議在全球經濟增長趨緩、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召開,具有重要意義,將對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和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與之前歷次會議不同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本次會議並做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持續為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提供支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也得到大大提升。與此同時,我國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積聚了一定的風險。因此,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提出“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四項原則,強調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擴大金融雙向開放,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金融工作確定基調、指明方向。

一、服務實體經濟,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

早在五年前,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曾提出“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抑制資本“脫實向虛”。本次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黨中央和國務院進一步強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先后經歷了拉美國家債務危機、墨西哥龍舌蘭危機、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等影響廣泛的金融危機,每一次金融危機對經濟體帶來的影響幾近摧毀性,其余波的處理也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持續的影響。究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或地區的金融體系存在內在缺陷,金融發展和創新長期“脫實向虛”,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本質。

面對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形勢,此次會議在總結歷次經濟和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這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下一步,要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要促進“脫實向虛”的資金歸位,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改善和加大實體企業的金融供給,進一步緩解優質的實體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要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杠杆率。要建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無縫銜接和良性循環,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

當前保險業面臨流動性、資本不實、聲譽等風險,絕大多數傳統大中型保險公司經營較為穩健,風險可控,但個別激進公司近年來規模快速擴張,隱藏的風險逐步暴露,如個別金融大鱷借道保險業興風作浪,個別公司無序舉牌沖擊實體經濟等,未能“真心實意”地支持實體經濟。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為險資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保監會近期出台了“1+4”系列文件,明確了當前保險工作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有助於引導保險業回歸本源,堅守保障主業,提高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二、防控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自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完善,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等結合當年實際和工作任務,制定和實施監管政策,防范和化解我國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合規經營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但隨著我國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趨勢加劇,交叉性金融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加大,“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模式存在溝通成本較大、效率較低的問題,難以滿足我國金融發展的內在需求,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亟需進一步升級。

因此,在保持“一行三會”模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這次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與原有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相比,委員會的職能完整,層級更高,金融監管協調將會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方面的職責得到強化,在金融監管中角色越來越重要。近些年來,歐美主要國家普遍提升了中央銀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地位,此次會議採取的措施,在保持“一行三會”架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順應了這樣的趨勢。

下一步,建議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明確委員會的職責邊界和議事規則,統籌現有的分業監管機構,提升監管協調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協調監管交叉性金融風險,通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加強和提升,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優化金融風險監管覆蓋方式,以更好地應對金融機構在綜合化經營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防范引發全面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系統性風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我國將繼續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重點,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並做到金融風險四個早即“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不斷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推進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微觀行為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中央監管和地方監管有機結合,按照金融的本質要求進行“穿透式”監管﹔要深入落實好“三個統籌”,繼續實施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明確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統一規制,減少套利空間,切實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同時適時將金融科技發展引入監管科技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效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三、深化金融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和開放力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全球經濟的關聯度愈加緊密。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金融對接國家倡議、提升服務能力的意識也愈顯強烈。這次會議對金融如何助力國家倡議的實施、深化改革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深化改革方面,堅持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手抓”。這次會議強調,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在直接融資領域,要立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導向,穩妥推進主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及股權眾籌市場建設,協同發展場內和場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債券和期貨等分層有序、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提高直接融資佔比,拓寬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同時加強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在間接融資領域,要著重抓好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創新,加快大型商業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消費者。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發揮金融業主力軍的作用,從推進科技金融、發展互聯網金融、踐行綠色金融、推動開放金融和完善普惠金融體系等多個方面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發展轉型。

在擴大開放方面,這次會議要求“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下一步,應通過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擴大“兩優”貸款規模等措施,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積極支持資本市場“走出去”﹔擴大金融機構雙向開放,鼓勵境內機構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為境外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發展空間﹔進一步完善QFII、RQFII制度,逐步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投資范圍﹔加大企業境內外融資支持力度,加強跨境監管協作,便利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幫助實體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以原油、鐵礦石為突破口,逐步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特定品種衍生品交易。(作者來源於恆豐銀行研究院,董希淼系恆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