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系統今年開出540余張罰單 信貸成“重災區”
“新掌門”入主一月內,銀監會即以七道令箭震懾了中國銀行業。隨后鋪天蓋地的罰單以封印之態火燒一片,從“宇宙行”到農合社,無一幸免。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截至5月12日,就銀監會官網通告來看,銀監會及下屬機構今年對銀行系統開具540余張罰單,信貸業務主導案由達240余項,佔據半壁江山。
4個多月超去年總量
據記者統計,銀監會及下屬機構今年對銀行系統開具540余張罰單,超過去年總量。處法人罰沒金額達1.46億元﹔處個人罰金達317萬元,處警告114人次,處行業禁入1年1人,2年、3年、5年各2人,終身禁入3人﹔處取消銀行業高管任職資格1年2人,2年5人,3年1人,5年3人,終身1人﹔處1人取消銀行業董事任職資格2年。
其中,對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農合行及村鎮銀行作出440余張行政處罰(每人次、每法人次各計一張,下同),1月136次,2月117次,3月117次,4月66次,5月3次。局限於發布時效,大批被捂倉的罰單正在路上。
所有罰單中,銀監會披露12張(均在3月29日一日),各地銀監局披露38張,剩下均出自各地銀監分局。處罰對象以總行、支行層面居少,以分行層面居多。案由大部分不超過2項,舍此也包括恆豐銀行18項和華夏銀行24項。280單針對法人,160單針對個人。針對法人的罰單中僅1家“責令限期改正並給予警告”,其余均有罰(沒)金,金額多以20萬元兜底金額為多(115張),僅15張達百萬元及以上,上述的恆豐銀行和華夏銀行分別貢獻800萬元和1190萬元,與平安銀行的1670萬元一道站上三甲。
信貸違規佔半數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以上500余張罰單中,案由多以“雙拼式”現身,其中又以“信貸+票據”組合為最。的確,作為表內和表外兩項重頭,其承載的擴表和盈利職能與其他業務自然不可並論,這同樣是銀行“小九九”的棲身之所,而被銀監會問罪的個人中,上至行長下至經辦人,絕大部分也都盤踞於此。
在統計的540余項表單中,信貸業務主導案由達240余項,佔據半壁江山,而牽入信貸業務或者由授信人員參與的不計其數。
在分析人士看來,名目雖然五花八門,違規意圖不外乎兩點:為了賺錢財迷心竅,為了填坑狗急跳牆。前者以違規授信為代表,比如貸款人資格審查敷衍(甚至向黑名單授信),貸款用途把關不牢(甚至虛構用途),授信過於集中,抵押物高估,追貸﹔另兼貸后監控失察,比如定向貸款資金繞開受托支付最后無果而終,個貸企用,消費貸款流入股市或者申購基金等。
如果說前者是“內外勾結”的話,后者幾乎是銀行自身親手締造,其核心思路便是“以貸轉存”,而且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擴表手腕幾乎蔓延至全行上下,大江南北,仿佛成為眾所周知的秘密。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一模式大體都是先拋給客戶一個“蜜棗”,比如利率低、放款快,然后“克扣”客戶貸款額度,回流入賬,以極低的成本救了業績補了頭寸,循環下來一本萬利。當然,銀行的獲利顯然基於貸款人龐大的財務成本之上。
另外,就銀監會公開信息分析,從管理層到營銷一線,幾乎整個信貸團隊對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情有獨鐘,爭先向固定資產貸款貸方砸錢。
灰色地帶待監管
可惜的是,信貸業務違規,監管層的案由僅僅以“違規”二字一掃而過。而且,這些“幺蛾子”也基本上趴在農商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罰單上。
這或許與城商行、股份行和五大行的現代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成熟、獲利渠道多樣有關。當然,城商行、股份行和五大行舞弄信貸有相對高明的“作案”技巧:貸款用於支付銀票保証金或歸還銀票墊款,畢竟,借款人利用銀票保証金的杠杆循環融資的案例近年可謂琳琅滿目,而比起中小銀行,自然是大銀行承兌的匯票在市場上更為叫賣。這種“信貸+票據”兩大條線的“勾結”近來也為監管層提供不少獵物,查出一個再連帶查另一個,收獲可觀。
除此之外,還有幾例涉嫌信貸資產流轉,利用監管層對盤活存量的鼓勵騰挪資產,打不良資產出表的“擦邊球”已有苗頭,比如民生銀行向資管公司轉讓個貸,公然“挑逗”監管文件,當然,這些伙同銀行美化報表、隱匿不良的資管公司在銀監會處罰公示欄裡也都榜上有名。再比如,稽核問題,“五級分類不准確”、“違規調整分類”一類案由不時穿插其間。
有業內人士直言,信貸屬中國銀行業傳統業務耕耘多年,而目前仍以利差為營收支柱的盈利氣候未變,使得銀行在探索信貸監管真空上嘔心瀝血。
而且,中國現代銀行業很多業務創新還在草創階段,不少徘徊在灰色地帶的違規行為也許很難定性。對此,罰單內出現一個萬試萬靈的案由:“違反審慎經營原則”,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款,這個條款自由裁量尺度非常大,大到遍布罰單,案由含糊的都能拿出這條捎上一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