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王廣宇: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不對立 發展應走天生全球化道路

2017年04月15日11:46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章斐然)今日,由人民網聯合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等機構共同舉辦的“2017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京舉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廣宇在發言時表示,新實體經濟應是能夠有效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納現代人才就業、生態環保可持續的新型經濟業態,其與虛擬經濟不是對立,且是當前經濟主體真正意義的回歸。他表示,新實體發展應注意依靠新的科學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投資范式、新的產權環境、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五大方面。

他特別指出,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選擇。這與傳統企業在本國站穩腳跟后才去海外拓展的發展軌跡不同。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產業分工調整、互聯網飛速發展,這使得今天企業一創立就可以是全球化的企業,面向全世界採購原料、面向全世界生產制造,在全球范圍尋找資源、尋找投資者。而這一現象已經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存在。

他還指出,新實體經濟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要促進新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全社會力量不斷創造,還需要政府對建設性的創新給予保護和鼓勵。

以下為發言全文:

新舊動能轉換是今年以來大家討論非常多的話題,李克強總理也在多次工作考察中講到,讓新動能逐步挑起大梁,讓舊動能不斷煥發生機。經濟發展中間必然遇到新舊動能轉換的問題,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我們在想新的動力來自哪裡?當然另一方面,新舊動能又密不可分,新動能不僅可以催生新技術,也能催生新業態,還能催生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所以我想談一談如何創造新動能的看法。

第一個看法,新實體經濟正在崛起,這是新經濟的本體,也是新經濟的本體也在發生質變。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當前大家對宏觀經濟的擔憂,特別對實體經濟的擔憂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感覺整個經濟有脫實向虛的症狀,所以整個經濟的虛火比較旺盛,大家都在關心怎麼樣抑制資產泡沫。

第二個大家看到不少領域實體經濟表現非常差,所謂實體經濟的差不光體現在數量的變化,更多體現在質量的低劣,產品的數量很大,但是質量非常的次。對技術和裝備的渴求非常嚴重,但是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非常低。我們在區域,特別政府的產業政策,尤其基層政府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產業領域,勤勞而不富裕是對勞動者的描述,資產泡沫中間大眾的財富正在迷失。所以最近經常有人問我們怎麼看我們的實體經濟,我想我們要從新實體經濟的角度看,這裡倡導的新實體經濟不是對傳統經濟結構中間的看法,而是傳統實體經濟在今天這個時代應該發展和改革的方向。這兩者不是對立的,是遞進關系。我們一直在說振興實體經濟,但是隻有轉型升級的實體經濟才有振興意義,那些老舊的、沒有進步潛力的、污染環境的實體經濟其實我們振興也就罷了。

我們也進一步應該厘清實體經濟的范疇,過去一提到實體經濟往往談到的是工廠、制造,事實上實體經濟應該有更廣闊的角度,比如針對現代農業,農產品跟工業加工怎麼結合,跟現代化流通可以結合,跟互聯網、客戶化、定制化服務可以結合,從這個角度來講,現代農業是一個新實體經濟而不是我們傳統定義的第一產業。包括工業領域,傳統的工業不僅僅停留在制造領域,像設計、創新、研發、工業服務、生產性服務都是新實體的范疇。

總的來講,什麼是新實體?我的看法是能夠有效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納現代人才就業、生態環保可持續的新型經濟業態。我的看法新實體有三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跟虛擬經濟不是對立,第二,新實體才是今天經濟主體真正意義的回歸,能夠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夠提供足夠的稅收貢獻,能夠容納足夠的就業。第三,新實體是面向未來和先進科學技術結合的實體經濟,我們今天看到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這些新型的科技要跟經濟實體結合,不光要著眼於眼下傳統的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更要放眼未來的新實體發展,它們才代表未來的方向。我相信新實體的能力一旦爆發,不管是盈利數據、納稅數據、就業數據、社會效益,都會穿越傳統的實體企業。

第二個角度,我談談新實體發展的幾個要點:第一新的技術突破是新實體發展的第一動力,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催生所謂的新實體一定要在一些新技術、新科學領域得到突破。比如說今年的兩會中間提出來要全面發展我們國家的戰略新興產業規劃,要發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制藥、5G通信等等產業,我們看到所有經濟要素中間技術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但是在中國當前經濟中間有可能是最薄弱的一個,所以要靠新的科學技術推動新實體的發展是我們下一階段我們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第二,新的商業模式是新實體發展的第一邏輯。什麼是商業模式,簡單講就是做生意的方式或者賺錢的方法,但是從學術界的角度講,比如說清華的朱教授提出一個觀點,他說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即企業選擇什麼樣的業務活動,在哪個環節跟資源提供者怎麼樣完成交易的結構。這個定義比較符合企業理論,簡單企業就是合約的組合,各個參與者在其中貢獻他的資源能力,組合協同共同創造和分享收益,我想這是企業的重點。

新實體經濟必須要有新的商業模式,必須重新考慮轉型升級,老商業模式沒有辦法推動新企業的發展,我們必須思考這個給客戶帶來哪些價值,我們必須思考這個企業有這樣的資源能力,我們必須思考企業怎麼樣建立現代化的業務系統,必須思考企業怎麼建立它的收益和分配方式,怎麼給利益相關者分配,包括企業向何種人定價,向誰收錢,以何種方式定價,企業怎麼樣考慮向社會、向政府納稅,怎麼樣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怎麼樣提供股東回報這些相關的利益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想商業模式考慮必須是今天所有企業考慮的問題,麥肯錫做了一份研究報告,他說今天的社會中間大概有800多種職業,這800多種職業大概提供2000種左右的工作內容。大概一半的工作內容,將來可以通過自動化實現,這就意味著今天我們考慮的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可能被機器替代,任何企業不考慮技術可行性、不考慮商業模式的變遷,未來我想可能會遇到非常大的挑戰。

第三個新的投資范式可能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推手,因為新經濟的發展必須跟投資體制改革相結合。剛才各位專家都講到了,今天我們的投資形勢其實是非常嚴峻的,尤其是民營部門的投資下降的非常厲害。另外,我們觀察到當前中國的投資效率也是非常的低,不管是基礎設施投資還是企業項目投資,包括資本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都下降的比較厲害,傳統的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逐漸失去了動力,我們必須要去改進這個問題才能推動新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一,改善投資的環境,增加投資渠道,開放競爭,要推動國企的改革,給予民營部門以不同形式進入更多的領域。第二,改善金融市場的環境和生態,讓市場風險定價功能逐步完善。第三,促進直接融資,包括促進創業投資,因為每個實體經濟最終是要由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要優化中國的創業投資環境,沒有創業指導就沒有高新產業,也就是說美國經常講一句話,沒有華爾街就沒有硅谷,要給予中國的創業投資機構更大的發展空間,應該讓更多人參與到創業創投的領域來。

第四個看,新的產權環境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保障,因為新實體的發展需要好的產權環境,今天遇到的很多問題我想最后都是跟產權保護相關。去年11月中央出台了《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今年3月份國務院又發布了一個《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這一系列文件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國家對社會投資環境的優化,也反映了我們對產權問題的重視。

在產權保護中間也應該特別重視強化和完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為新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產權就是知識產權,沒有知識產權就不會有科學技術的發明,就不會存在高新技術產業。沒有知識產權保護這個領域也不會有創新型的企業存在。我們不持續地提高我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大概未來也不會在創新性國家中間有我們重要的立足之地。今天全社會在走向雙創,我想雙創必然會造福社會,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講創業者同樣存在很大的風險,有必要給他們以適當的激勵和包括,才能推動年輕一代不斷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斷的試錯、突破,能夠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第五個看法,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選擇。今天的全球化我想不是每個人可以逃避得了的,所有人都生活在地球村,全球產業的分工和調整,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年輕人創造了大量的就業,也為每家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怎麼樣轉型升級,這也是今天中國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怎麼樣面對全球化?這跟傳統企業理論有點矛盾,因為傳統的看法是企業在本國站穩腳跟之后才去海外拓展,進軍海外的初期都不敢太冒進。

舉個例子,有一家非常著名的美國制藥公司美國強生,他們1886年就創立了,但是過33年之后1919年才到加拿大設分支機構。日本著名的企業索尼1946年創立,但是11年以后才向美國出口了第一個產品。著名的服裝公司GAP創立於1969年,直到1987年他們才在倫敦開了第一家分店。這是過去企業發展的模型,但是今天企業一創立就是全球化的企業,今天每個初創企業不一定從周邊的供應商買原料,可能面向全世界採購,他們不一定在總部附近設立工廠,而是面向全世界制造,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尋找投資者,我們認為這樣的企業是天生全球化的企業,我們所看中的新實體企業一定要走天生全球化的路線。在天生全球化的時代年輕人的作用越來越獨特,因為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在全球化中間變得視野更開闊、思維更開放、頭腦更敏銳、更樂於接受新鮮觀念和新鮮事務。今天實際移民創業和創業全球化也是廣泛討論的事情,中國那麼多留學生現在越來越多回國來創業,在2015年全英國數字中間有14%的企業由移民創建,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40%,所以天生全球化的創業企業不是中國獨特的情況,是全世界存在的。

另外一個欣喜的事件,中國企業在不斷走向全球化,我們知道偉大的企業和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其實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沒有蓋茨就沒有微軟,就沒有馬斯克就沒有特斯拉,沒有喬布斯就不會蘋果。新一代的天生全球化企業領袖必須有前瞻的眼光、領導力和激情,同時還得磨煉另外一些能力,比如全球化闡明目標的能力,面向全球化建立聯盟的能力,面向全球化管理自己供應鏈的能力,以及管理跨國組織的能力,因為很多企業要有足夠的協調和溝通能力才能管理全球化,應對管理復雜組織的挑戰。

總體來講,新實體經濟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要培育壯大新的動能,不光要提升和改造傳統部門更要打造新的引擎,促進新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全社會力量不斷創造,而政府對建設性的創新要給予保護和鼓勵,這樣一個充滿未來煥發新機的未來才值得大家共同去期待。

(責編:章斐然、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