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肖捷風格”:新財長如何傳遞中國信心?

賈晉京
2017年03月07日14:39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財政部部長肖捷回答記者提問
財政部部長肖捷回答記者提問

3月7日上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堪稱財政部部長肖捷在公眾面前的“首秀”,從2016年11月7日上任算起,這一天正好是四個月。年度、季度、月,是財政的三個重要節點,這位新財長上任剛剛一個季度加一個月,卻要面對上一個年度的總結,以及一個新的年度的展望。在財政可持續性受到社會強烈關注、“營改增”全面推廣涉及每個企業、個人所得稅改革又引起全民熱議的背景下,新財長將以什麼樣的風格把控中國財政的方向盤,著實令人期待。

一個半小時,11個問題,涉及個稅改革、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地方債、教育經費、騙補、減稅降費、營改增、赤字、企業稅負、精准扶貧、養老金缺口等重大財政議題,每一個都堪稱尖銳。把這些問題聯系起來,其實就是中國財政狀況的全貌,背后是“中國的日子過得如何、能否持續”的根本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實際上不僅要從財政角度,更要從經濟與社會運行方式的深度,才能做到鞭辟入裡。釋疑解惑間,肖捷用平實而不失幽默的語言,展示出一位大國財長的清新風格。仔細揣摩其答問,卻可以看到其中有著一以貫之的思路,有著一種哲學式內在意蘊,而這又從三個方面呈現出來:親民、務實、放心,堪稱“肖捷風格”。

親民:呈現財政本質

財政涉及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經濟行為,而其原理卻又深刻復雜。這就需要以盡可能通俗的語言,去闡明財政政策背后的思路,做到“聽得懂”,也是能夠在社會中“行得通”的保障。記者會上呈現出的“肖捷風格”,“親民”堪稱貫穿始終。

首先,語言接地氣。“接地氣兒”的語言,在整場記者會中,可謂應接不暇。例如,在回答地方債問題時,肖捷用“開前門”和“堵后門”說明了如何“把債務風險關進籠子裡”,使聽者容易明白“合理安排地方新增的債務規模”以及“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制度”的作用所在。說到新能源汽車企業中存在的騙補現象時,肖捷說“財政補貼資金不是‘唐僧肉’”,直指騙補現象產生的動機。在論述企業減負時,肖捷以“放水養魚”為比喻,闡發出不僅要看到眼前的小賬,更要算經濟發展的大賬,給企業減負才能為市場加油的大道理。接地氣的語言,使財政中的道理顯得不再枯燥,有人氣兒、近人情。

其次,思路近人情。語言的近人情,源於思路的近人情。在談到個稅改革時,肖捷說基本考慮是將部分收入項目,比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還將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例如減輕有關“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負擔。在講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時,肖捷說“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全家人一起享受親情,這個願望我們應當幫助他們實現”。近人情的思路,折射出政策設計背后的思考過程,而這些思考過程,根植於社會與民生。

最后,說理有耐心。思路近人情之外,說理有耐心也是“肖捷風格”的一大亮點。在闡述“營改增”時,肖捷不但從稅制本身、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三方面詳細解釋了營改增的意義,並且細致入微地說明了為何營改增可以催生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並且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對於外媒記者所問的中國財政預算是否存在不透明之處,肖捷的解答也耐心細致。

語言接地氣、思路近人情、說理有耐心是外在表現,而內在的,則是財政的本質。財政,古代屬於“戶部”,關切在於社會與民生運行。財政不僅有大量直接涉及民生的工作,其余的也需要闡明政策在社會中的作用機理,這樣方能呈現財政的本質。

務實:體現財政規律

財政運行於社會之中。唯有闡明社會,才能解釋財政。通過闡明對影響政策制定的要素以及制約政策目標的因素,可以看到肖捷務實的工作風格。在個稅改革、PPP和財政收支矛盾三個問答中,我們可以從肖捷的務實風格中,更深入地理解到財稅改革的推進進程。

有些改革,需要的前期准備工作量,可能超出通常想像,需要務實地說明。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增加稅前扣除的一些專項項目,就需要相對成熟的社會配套條件,比如稅收征管部門需要掌握與納稅人收入相關的涉稅信息,以保証新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能夠順利實施。

有些改革,社會需要的磨合適應過程,可能超出通常想像,需要務實地解釋。像受到廣泛關注的PPP“落地慢”問題,實際上與PPP在中國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各方面對PPP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過程。肖捷提供了一個數據來做解釋:從財政部示范項目落地的情況看,第一批示范項目的平均落地周期大約是15個月,也就是一年零一個季度。第三批示范項目的平均落地周期已經減少到11個月,也就是說,第三批和第一批相比,落地的周期已經縮短了4個月。

還有些改革,確實面對一些困難局面,可能超出通常想像,對此,肖捷也不回避。務實作答。例如在財政收支矛盾問題中,中國面對的局面就是今年既要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負擔,又要保証重點領域的支出,財政收支平衡的矛盾和難度都很大。如何做到預算收支平衡?肖捷坦率承認:很不容易,隻能在預算的安排上想盡各種辦法做好“加減法”。

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升級,很多像PPP這樣的事物確實代表著改革措施的落地復雜性增加﹔而在經濟增速面對下行壓力的大環境下,“管錢”的工作也必然要面對更多困難。這時,財政部長的務實風格,就更加需要展現出來,以期社會認可。

放心:掌舵財政運行

財政是一個管理過程。根本上說,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讓老百姓“放心”。

當前,輿論對財政的穩定性、可持續高度關注,在中國政府債務方面尤顯突出。有的報道甚至冠以“中國債務佔GDP比重超過200%,超過美日水平”等聳人聽聞的標題。

肖捷在回答地方債問題時指出:當前我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因為我國政府的負債率並不高。去年末,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余額約為27.33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前不久公布的去年GDP初步核算數計算,負債率約為36.7%。根據我們的預測,預計到今年底,負債率也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如果與國際水平相比,應當說中國政府還有一定的舉債空間。

而人大重陽的研究也支持這一點。所謂“中國債務與GDP之比超過200%”,指的“債務”其實是“整體債務”,即中國全社會的債務,不僅包括了國債與地方政府債,更包括了資產負債表外的負債,即所謂“影子銀行信貸”。這麼算,中國在2017年1月債務與GDP之比為217%,但若按照統一標准比較的話,美國在2016年第三季度時,僅其信貸市場未償債務額便已達到657441.73億美元,這樣計算下來,美國的負債率高達360%以上,這還是不是其“整體債務”!而要算國債比例的話,美國聯邦政府負債率為106%,而中國中央政府負債率按相同標准來算僅有21%。

肖捷指出,除了要看債務規模,還要看債務是否有能力償還。中國政府舉債籌集的資金不是用於給公務員發工資、搞福利,而是形成了有效投資,這些投資又相應形成了優質資產,也就是說,債務是有資產對應的。

通過這樣堅定的表達,肖捷傳遞出中國經濟的信心、底氣所在。可以說,財政工作事關大局,“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就是說“當家”這個大局要搞好,財政工作首先得做好,不能讓任何人買不起“柴米”。中國正在進行宏大的財稅改革,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隻有財政改革做到讓百姓放心,全面建成小康的沖刺才有保障﹔而放心的前題,是務實,務實的前題,是根本在民。新財長的風格,為什麼受到如此高度的關注,從這個意義上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人大重陽研究實習員萬科麟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李棟、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