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銀行理財沖規模或受限 短期理財稱霸

國際金融報記者 | 付碧蓮
2017年01月23日08:06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傳統春節前,銀行理財市場總有一波行情可以追。各家商業銀行會推出多種理財產品並提高收益率來攬收資金,而投資者也趁機博一份額外收益。

  “在市場流動性‘穩中偏緊’成為一種常態的環境下,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獲取更多的資金依舊是銀行的常規動作。但是,隨著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監管的不斷加強,銀行理財沖規模的難度加大。”中國銀行分析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銀行攬儲忙

  “銀行的員工都有攬儲的壓力,至少我服務過的三家銀行都是如此。尤其是每年年底和年初這段時間,壓力特別大。”曾少琴(化名)作為一名在銀行從業十幾年的老員工,對銀行攬儲的規定動作早已銘記於心。

  目前曾少琴已是某中資銀行的支行行長,她坦言,“進入第四季度開始,銀行就會增加理財產品的銷售品種。”

  “有時候支行甚至會向分行層面催促問詢有沒有某種類型的理財產品,因為你會看到其他銀行某種產品賣得很好,或者有投資者來詢問某種類型的產品。”曾少琴指出,“這段時間裡,來支行問詢各種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也比較多,尤其是中老年投資者,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比較高一點。”

  從歷年的規律來看,每年的12月以及第二年的1月份往往是理財產品的收益高點。根據普益標准的監測數據,1月7日至1月13日被監測的263家銀行共計發行的1477款銀行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05%。

  “銀行內部員工購買理財產品基本上也都會選在這個時間點。”曾少琴稱。

  短期理財稱霸

  從理財產品的期限來看,銀行在這兩個時間點發行的大多為3個月以內的短期產品。民生証券監測數據顯示,按照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分類統計,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6日,3個月以內產品共發行1065隻﹔3個月至6個月產品共476隻﹔6個月至1年期產品共252隻﹔1年以上期限產品共15隻。

  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中長期的“倒挂”現象也已經不足為奇。去年12月,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7%﹔3個月至6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2%,低於3個月以下0.05個點﹔6個月至12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12個月以上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

  “季節性流動性緊張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凸顯,因此銀行會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來快速收攬市場資金,但是從資金價格的角度而言,銀行給出的收益率水平可能並不具有長期可持續性,所以更願意發行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理財產品。”普益財富研究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沖規模難度加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控風險、去杠杆將成為未來監管部門對待銀行理財業務的主基調,出台全面的、系統性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是大概率事件。而通過發售短期理財產品來收攬資金以應對流動性緊張的方式在未來可能越來越難操作。

  “都說2016年是金融‘監管年’,銀監會對包括銀行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在內的理財機構都收緊了監管的口子。而很多新的監管政策會在2017年進一步落實並強化,因此金融機構以往能打的擦邊球可能就打不了了。”中國銀行分析人士指出。

  2016年底,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相繼推出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政策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這兩項政策措施的落地將對商業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在2017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交叉性金融風險、流動性風險等被“點名”。銀監會要求實施穿透原則,對資金源於銀行體系的各類交叉金融業務,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納入全面風險管理﹔做實並表監管。

  華創証券分析人士認為,一行三會聯合監管及銀監會對理財產品監管升級的框架基本搭建完畢,后期包括理財征求意見稿在內的監管制度隨時可能出台,監管已成為制約理財產品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部分銀行甚至會出現虧損,未來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和理財投資債券規模均會出現邊際收縮。

(責編:李棟、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