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易綱: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強勢
●從數據看,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穩定強勢貨幣特征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幅度較大多數非美貨幣相對較小
●從長周期看,人民幣表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
●近期中國外匯儲備有所下降,但仍高居全球首位,是十分充足的
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引發市場關注。2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就人民幣匯率、外匯儲備等問題接受了採訪。易綱表示,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穩定強勢貨幣特征。
問: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人民幣還是不是強勢貨幣?
答:從數據看,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穩定強勢貨幣特征。近期美元上漲較快,反映的是美國經濟增長加快、通脹預期上升、美聯儲加息步伐可能明顯加快等美國國內因素。而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波動有所加大,主要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美聯儲加息預期突然增強、英國“脫歐”、埃及鎊自由浮動等外部因素驅動。這些因素對世界各國而言都有些意外,資金回流美國推動美元指數迅速上漲、美國三大股指再創新高,全球貨幣普遍對美元貶值,有的跌幅還比較大。下一步美元走勢存在不確定性,不排除市場預期修正引發美元回調的可能。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但幅度相對大多數非美貨幣還是比較小的。10月份以來發達經濟體貨幣中,日元、歐元、瑞郎對美元分別貶值10.5%、5.8%和4.2%﹔新興市場貨幣中,馬來西亞林吉特、韓元、墨西哥比索對美元分別貶值7.2%、6.5%和6.1%,而人民幣對美元隻貶值了3.5%,隻有美元指數升幅的一半。由於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較小,10月份以來人民幣相對一些主要貨幣是顯著升值的。例如,在SDR構成貨幣中,人民幣對日元升值7.5%、對歐元升值2.5%、對英鎊升值0.5%﹔在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中,人民幣對馬來西亞林吉特、韓元、新加坡元分別升值4.1%、3.3%和1.2%。
從長周期看,人民幣也表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過去5年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以及對美元匯率分別升值10.9%、11%、4.4%和8.8%,過去10年分別升值28.3%、33.4%、28.4%和11.9%,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穩定強勢貨幣特征。
問: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幣對美元有所貶值,同時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
答:觀察人民幣匯率要採用一籃子貨幣視角。影響一國匯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與政治形勢、經濟走勢、股市債市波動和市場預期變化等都有關系。由於國與國之間經濟結構迥異、經濟周期和利率政策取向不同步,比如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而美國經濟正強勁復蘇,貨幣政策已出現收緊趨勢,相應的匯率走勢也難以趨同,盯住單一貨幣會積累超調的風險,后續的修正可能引起比較大的震動。而且,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參考一籃子貨幣與盯住單一貨幣相比,更能反映一國商品和服務的綜合競爭力,也更能發揮匯率調節進出口、投資及國際收支的作用。
有鑒於此,2003年以來中國一直強調人民幣匯率應該參考一籃子貨幣。2005年的匯改,2010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緩和后繼續推進匯改,2015年8月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2015年11月推出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都是按照既定的思路步步推進,使參考一籃子貨幣更加透明、規則和可預期。今年年中在英國“脫歐”、全球主要貨幣大幅震蕩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表現出平穩走勢,正是“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匯率形成機制順利運轉、取得成效的體現,未來人民幣匯率完全有條件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全球200多個經濟體都是中國直接或間接貿易伙伴,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能夠全面反映貿易品的國際比價。而中美貿易規模隻佔中國外貿規模的14%,況且中美的經濟周期也不一樣,改回去單一盯住美元會使人民幣匯率陷入僵化和超調的困境,並不可持續。
問:如何看待外匯儲備的合理充裕?
答:盡管近期中國外匯儲備有所下降,但仍高居全球首位,是十分充足的。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接近全球的30%,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從全球來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並沒有明確統一的標准。過去的教科書認為外匯儲備規模應至少滿足3個月進口所需,國際金融危機后有些調整,有觀點認為應該至少滿足6個月進口所需,還要考慮外債、外商投資企業分紅和企業、居民外幣資產配置等需要,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的外匯儲備是非常充裕的,覆蓋全部外債和六個月進口后還有充足的余量,況且近年來還有每年大約5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和12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金融媒介供應全社會的用匯需求。
中國早在1996年就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服務貿易、海外留學、出境旅游等用匯需求早已按需滿足。中國是開放經濟體,資本有進有出是正常的,盡管近期對外直接投資(ODI)比外商直接投資(FDI)要多一些,但觀察ODI的結構看,大多數投向海外高新技術企業股權、用於打開拉美市場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經濟主體出於經濟下行、營商環境等因素的擔憂,表現出較強的向外尋求安全資產的傾向。但誰也無法忽視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隨著中國經濟回升、體制機制改革和營商環境的改善,出去的資本還是會回來的。從過去20多年經歷的幾個經濟周期看,我對此有充分的信心。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8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