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李開復談創新工場的投資邏輯和“雙創”趨勢

2016年11月08日15:43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1月8日電 (朱一梵)11月6日,中國私募基金峰會暨“2016中國私募股權基金排行榜”頒獎典禮在京召開。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接受人民金融採訪,並就科技投資、文化投資、在校生創業、中美創客區別分享了精彩觀點。

Q:您提出創新工廠變成VR工廠,您覺得VR在哪些領域爆發的機會比較大,您投這些領域的時候情況如何?

A:我們最近募資大概50億,包括40億的基金以及其他自有資金的投資。這個基金大部分會用在VR方面。(創新)工廠也會做很多的領域,一般都是在AI領域——現在這個技術進入了一個爆發期。因為技術成熟了,隻要有足夠多的數據、足夠聰明人、足夠多的機器,就可以作出不可以想象的事情。

誰有大數據就可以馬上產生數據。誰有最多的大數據?我們認為是在金融領域,因為AI這個事情需要有一個封閉的領域,數據量特別大。這個時候機器會超過人。在一個可控制,有限的一個封閉領域裡面,數據量夠大,就可以產生一些數據。金融領域就是領域封閉,所以無論是銀行、投資、智能投顧、保險、變現。我們認為這是很大的機會,這是大數據AI。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無人駕駛機器人領域,這個領域我們認為無人駕駛是最大的機會。因為現在全世界也各方面的資本和聰明的人,投入這個領域,很多的難題必然化解。從輔助到自動、無人駕駛,這個過程中你的車就會能聽、能看、能懂、能行動。

這是兩個極端,一個是大數據,另外一個是最科幻型,但是這兩件事情都會發生,逐漸地發生,但是是非常快速的。

Q:剛才談到了您非常看中技術,現在創新工廠也投了不少文化項目,投他們的時候怎麼考慮的?

A:我們其實一直還有一個團隊,在創新工廠研究著95后。我們認為95后這個人群是很特殊的人群。因為他們出生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進行在互聯網領域,真實的世界隻算是一種補充。

最大就是社交、文化、娛樂,我們很早就看到這個方向和趨勢。我們也知道95后00后基本上不看電視,基本上不太讀書, 我們還是在虛擬裡面提供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所謂網紅現象,4年前、5年前就開始投資了。《糗事百科》,以及《奇葩說》和米未傳媒一樣巨大的文化公司,我們認為他們在虛擬世界裡面創造非常有趣的內容,而且是虛擬為主,現實輔助,或者甚至純虛擬的這種娛樂。大家想都看《奇葩說》,所以這一類的內容,會越來越多的,而且我認為會是從95后00后開始,選擇哪些是最后的能夠勝出。他們會引領85后、90后,也許80后。

Q:創新工廠您覺得與其他的投資機構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A:我覺得最大的兩個區別,首先是我們是從文化、骨子裡的科技投資公司。我們深深地相信科技會改變世界,我們人全部都是科技專家。當然,我覺得每一個投資公司有它的特色,某一些投資公司善於某一個領域,但是我們擅長是科技。什麼科技改變世界,我們就學什麼科技,做什麼科技。創新工廠裡面的博士,創新工廠裡面的斯坦福名校的投資人,可能從比例上比任何其他投資公司更多。而且我們是做科技出身,這一點是最大的特色。會做科技出身比做財務出身更會投資嗎?這要看什麼時期。早期A輪B輪的投資,至少在我們這些投的領域,科技公司有相當大獨特的優勢。我們看美國就知道,美國最近崛起幾家公司是誰?都是科技人、創業人創辦的投資公司。我們相信科技的比重會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這個方式應該會有很大的特色。

第二點創新工廠的特色,是我們有非常強大而且獨特,非常專注的投后管理。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創業,但是他們可能會被局限在哪裡呢?就可能會被局限在每一個人所存在的不同短版,比如說一個年輕的做市場的人,可能不懂技術,一個年輕做產品的人,可能不懂行銷。所以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整個領域最強大的投后團隊,也因此,我們的投后團隊有好幾位運營合伙人。他們每一位都在他們的領域內是超級。專家,無論是法務、財務、市場、公關,還有兄弟會、群英會等活動,都是我們花很多功夫打造的。其目的在於幫助創業者補足短版、結交到很棒的人,幫助創業者做市場、法務以及走出去,幫助他們了解世界的趨勢。我們帶著創業者全世界走,跟著創新工廠走硅谷行,可以看到蘋果、谷歌、臉書等頂尖的大佬,因為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們會把我們所有資源和力量幫助創業者,投后是我們的第二特色。

Q:您對於大學生在校期間創業,有什麼建議?

A:我認為創業其實還是需要經驗的。所以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往往有很多的經驗。美國最頂尖的創業者,他們可能輟學創業。但是當他們輟學的時,他們實際上已經創了兩個三個四個公司了,而且可能是百萬富翁或者更成功。他們對自己有把握,覺得不能錯過這種趨勢。

但是這些我覺得是破例,隻能把它當稱特例來看,不能把他當成典范來追尋。除非你真的有和他們一樣的能耐。對於絕大多數,甚至99.99%的大學生,我認為主要還是要把讀書的這件事情做好。想創業,可以參加一些社團,或者參加一些創業比賽,但是參加的目的是要全力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能有過分的奢望,認為自己要輟學,要把創業做到下一個BAT,因為這個是不符合實際的。學校的時間是花在學習——學習與如何人接觸,學習如何把一個小生意做起來,學習如何在一個比賽裡面勝出。至於想輟學做BAT,我認為這個是不符合實際的,也不建議去用挂科或者輟學的代價,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做沒有經驗的事情。

Q:中國的年輕創客和美國硅谷相比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A:創新工廠在七年多前就已經幫助年輕人創業,所以我們這些方面了解比較多。我們也是國內VC最早的兩三家在美國發展的。

先談談雙創,雙創對於我們來說是三件事情。第一個就是科技改變未來,一個是新創公司改變未來,一個是年輕人改變未來,這三件事情是我們專注努力幫助的。我們看到的創業裡面可能分成兩種,一種是創立偉大的科技獨角獸公司,這個對經濟的推動可能會有最大的幫助,這是做出BAT來。另外一種年輕人創業,同樣也是值得鼓勵的,就是把一個中小公司做好,甚至一直從中小公司,從百人的公司一直小到一個個體戶。因為我們深深地覺得,未來的企業結構裡面,一定是小公司被雇佣的人遠遠超過大公司,這些百人的小公司也特別重要。這些公司可以到自媒體,到網紅,甚至到淘寶店的掌櫃,這些我覺得也需要支持和鼓勵。所以,對於雙創我認為是兩個方面的發展,少數是做偉大的公司,大多數創造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國內是非常樂觀的。

我們最近做了一個研究發現:全世界最頂尖AI期刊裡面43%都是華人,所以年輕人接觸科技的力量非常龐大,因為我們看十年前最火的技術,20年前最火的技術,比如說網絡,數據庫,操作系統,我覺得華人10%都不到。那麼最新的趨勢,AI華人已經到了43%,所以我認為科技跟年輕人的結合是非常樂觀的。至於大批的創業,剛剛所說個體戶創業,今天觀察國內自媒體和網紅狀態,其實已經超越了美國。如果你觀察國內淘寶掌櫃,(會發現他們)比在美國賣東西的人活得更好。

美國的所謂創,客更有面對失敗繼續探索不可能的事情的動力。所以我覺得一定程度上,從零到一,美國還是領先我們的,值得學習的。但是美國做出了0到1,我覺得我們還是有很多公司真的做大做強了,所以我對國內的這兩種的創業者都還是比較樂觀的。

(責編:朱一梵、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