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城》出品人談影視藝術創新需何樣資本護航?

人民網北京8月16日電(朱一梵)近年來,伴隨國內消費升級,文化領域成為資本圈聚焦的熱點領域。隨著我國影視行業井噴式增長,影視做為文化產業的垂直細分領域,更是成了資本圈的“香餑餑”。
然而,據人民金融了解,影視行業內多家出品方對金融市場資本介入持謹慎態度。
三點原因 致影視圈慎對資本
7月24日,耀客傳媒制作的電視劇《幻城》登陸湖南衛視。該劇的出品人呂超曾是著名電視劇《亮劍》的制片人,近年內投拍了《離婚律師》、《蘭陵王》、《心術》等眾多熱播影視劇。
人民金融就此獨家專訪《幻城》出品人呂超。呂超表示,確實不少圈內好友對資本持謹慎態度。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影視本身並非“燒錢”行業,行業普遍資金缺口不大﹔其次,現階段影視企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量是人才,而不是資金﹔第三,資本具有逐利性,文化企業不能純粹以利潤為導向。
影視企業拍戲不缺錢
呂超對人民金融表示,影視項目的收入分配依據為成本投入比例。出品方時常會拒絕基金追投,單純是為了保証企業在項目中保持較高的投資比例,以便企業的利潤和對項目的整體把控能夠得到保証。呂超指出,身邊多數企業的項目拍攝資金,都會爭取自行解決。目前,影視圈內為拍電視劇融資、引入金融資本的案例較少。
“相比於動用金融資本,在解決項目資金時,影視行業內聯合出品的形式更為常見,影視企業拍戲也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缺錢”,呂超向人民金融介紹說。
融資,無法解決影視企業人才缺口
近幾年,影視行業飛速發展,我國近年來電視劇制作劇目數量逐步增長。
“行業成倍增長,然而行業人才供給數量有沒有成倍增長呢?人才質量有沒有翻倍提高?”呂超認為,文化企業的核心是人才,目前限制影視公司飛快發展的根本問題在於行業人才供給不足。
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官網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全國共計生產完成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証》的劇目已達到16540集,比2015年增加557集。業內普遍認為,今年電視劇制作劇目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加上網絡連續劇的興起,今年將拍攝完成的劇集增數將突破四位數。 而根據公開招生簡章,2012年中央戲劇學院共招受本科生347名,其中導演系招收16名。同年,北京電影學院招收455名本科畢業生,其中導演系15名。這意味著,今年這兩個影視類最高學府共總共畢業應屆畢業生僅802人,其中導演系學生總共僅31名。四位數的劇集增量,和31名導演系應屆畢業生數量無疑形成巨大對比。 專家認為,如果人才問題無法解決,單純靠融資擴大企業規模和項目數量,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其根本是促使企業走上以“量”代替“質”的粗獷式經營道路。
人才問題的核心:產品藝術性與資本逐利性的背離
影視行業內爆紅的明星、優秀的藝術家薪資動輒百萬千萬,已是公開的秘密。因此,“不差錢”的藝術家們越來越看重影視企業是提供的創作環境、企業為項目提供的配套團隊、以及作品質量。相比花費精力去融資,企業家往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解決人才問題。
不容置疑的是,資本具有逐利性。面對成功的作品,投資方希望企業能不斷復制成功作品。而優秀的藝術家往往追求不斷突破和創新,希望團隊可以不斷顛覆成功作品。
呂超感慨,“耀客傳媒拍了《離婚律師》,口碑很好。市場會希望我們拍《離婚律師2》或者‘《離婚律師》系列’,但創作團隊卻要求創新,不願重復自己。好的制片人,應該為藝術家創造成功的平台。而藝術家的顛覆創新,就意味著有可能失敗、有可能不賺錢。這一點,資本往往很難接受。”
選擇藝術性的產品還是選擇利潤似乎成為文化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是把作品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市場放在第一位?我覺得優秀的文化企業應該把作品放在第一位,應該相信精品力作一定能夠贏得市場的肯定。”呂超如是說。
中信並購基金投資總監趙蘭洋對人民金融表示,影視行業因為其特殊性,資本確實參與難度較大。因此,在資本方在進入影視行業時,必須深入理解行業,不能單純以拍攝影片數量、銷售額等作為主導投資思維。影視行業的“燒錢”,不是燒在佔領市場份額上,而是燒在人才培育、藝術創作上。好的資本方應該主動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著眼於長期,著眼於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突破瓶頸,而不是和企業爭利。這樣的資本,才是有價值資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