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批發價”收集籌碼 大宗交易有玄機

黃瑩穎
2016年06月25日08:49 | 來源:上海証券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批發價”收集籌碼 大宗交易有玄機

  周末特稿

  近期,A股市場再現調整,而大宗交易日趨活躍,機構頻繁收集籌碼,某老牌私募機構在1個月內豪吞近10億元市值“大宗貨”。市場人士表示,有大股東趁股指處於低位,明為借大宗渠道減持,實為左手倒右手,為后續股價拉升埋下伏筆。

  機構尋大宗籌碼

  過去半年,A股市場低迷,在屢次調整中,重要股東大幅減持的案例明顯增多。興業証券數據顯示,財報窗口期過去后,5月產業資本活躍度提升,6月減持進入加速階段。6月至今,增持金額為29億元(5月為79億元),減持金額為109元(5月為119億元)。

  一邊是產業資本減持,一邊是不少PE、私募等機構借機囤貨。“過去兩個月我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加倉,自去年5月清倉以來,我們空倉近一年。”深圳一家管理規模近50億元的私募公司負責人陳裡(化名)說。

  他表示,“市場短期內難以看到趨勢性行情,可以預見三季度還會不斷反復,但是現在確實是底部區域,有不少好票超跌,值得買入。”據陳裡透露,過去兩個多月,其加倉規模已接近20億元。

  不過,在二級市場直接買入難度大。“通過二級市場買入,一是不一定能買到合適的價格,二是容易造成股價異動,所以我們傾向於走大宗渠道。”實際上,陳裡加倉的20億元籌碼當中,有一半倉位是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獲得。

  “現在市場情緒不佳,大家由去年的牛市思維變為了熊市思維,拋售股票的機構給出的折扣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大部分在10%以上,而去年這個時候大宗都是要溢價至少10%的。”陳裡說。

  值得注意的是,陳裡這樣的私募機構在近期市場並不罕見。Wind數據顯示,僅6月1日至6月23日,滬深兩市共有1263筆大宗交易成交,較5月同期的774筆大增63%﹔而機構專用席位參與情況無論是金額還是成交筆數都較5月大為增加。

  “6月成交的活躍,一方面有大股東解禁的因素,另一方面有機構收集籌碼的緣由,我身邊不少朋友都有類似操作。”陳裡表示,去年全身而退的資金,還是有足夠的意願在底部區域建倉。

  深圳另一位管理著中等規模資金的私募人士透露,“近期已把手下的研究員放出去,尋找一些好標的。對於一些重要股東急於減持,能有較好折價水平的優質股,基本上是有多少吃多少。”

  大股東減持玄機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大宗交易,有不少重要股東減持。不過,此間既有真減持,也有不少是左手倒右手,為后續的股價拉升埋下伏筆。“我們接的不少籌碼,其實並不是真減持,我們只是代持,有相應的分成協議。”陳裡透露。

  他舉例稱,“現在價位比較低,我們先成立一個資管計劃,然后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拋售給資管計劃,而這個資管計劃實際的受益人是減持的大股東,我們主要賺取管理費和超額收益費用。”

  大股東如此做主要在於避稅。根據法規,限售股解禁轉讓時,需要繳納高額的所得稅,稅率高達20%。應納稅所得額=限售解禁轉讓收入-(限售股原值+合理稅費),其中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稅費在限售轉讓收入中佔比較小,所以應繳所得稅主要取決於限售轉讓收入,即減持價格越低,所繳納的稅費越少。

  興業証券報告指出,在減持中,有的股東通過“過橋交易”,將股份低價轉讓給特定的接盤方,從而降低應繳的所得稅。這類接盤方可以是股東的關聯人(如親友),也可以是特定的中介機構。將股份轉讓給親友,可以保留這部分股份的收益權。未來股價上漲時,再從二級市場賣出,增值部分不用再繳所得稅。有的上市公司股東,先將股份出讓給特定中介機構,然后再從中介機構購回,實現“洗股”。“洗股”后,限售股變為普通股,未來可以不受限制,根據二級市場上的情況擇機賣出。

  華東一家上市公司有關人士透露,“雖然大股東表面上減持力度很大,但是很多案例並不是真減持,最近市場那麼差,公司也釋放了不少利空消息,股價非常難看,對於大股東而言,是一個比較好的減持避稅時機。”該人士透露,大股東減持的股份,大都被其他關聯賬戶承接。諸如上述“左手倒右手”的大宗減持,實際上可以視為一種變相的利好消息。

  暗藏交易機會

  考慮流動性和沖擊成本后,目前大宗交易通常以折價成交為主,但也有一部分以溢價形式成交。這種溢價成交的大宗交易同樣可能潛藏投資機會。

  興業証券報告指出,當出現溢價大宗交易時,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買方掌握了該股票的某種秘密利好消息,擔心該信息進一步擴散,而且由於買入量較大,來不及通過連續競價的方式收集籌碼,所以不惜以溢價方式通過大宗交易成交。這種情況整體上反映的是該投資者對股票未來表現非常看好。但如果成交量較小,需要警惕利用大宗交易迷惑投資者抬高股價。二是大宗交易伴隨著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轉移,即買方需要購買足夠多的股票以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陳裡說,“熊市中大宗主要以折價交易為主,一旦出現溢價交易的情況,明顯是大機構急於獲取籌碼,這些機構可能掌握了某些重要信息,但是通過二級市場有較高的沖擊成本,還不如通過大宗交易小幅溢價的方式獲取足夠的股票。”

  此外,興業証券報告表示,根據大宗交易的邏輯,推薦兩類投資機會,一類是“低估值+高折價”,另一類是“溢價+大額成交”。通過事件研究方法進行回測,這兩種案例在事件發生后60個交易日內均有較好的事件效應。其中“低估值+高折價”案例在60個交易日的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分別為6.87%和3.28%,而“溢價+大額成交”案例中“高溢價”的子類在60個交易日的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分別為12.05%和6.28%。

  近期的大宗交易,有不少重要股東減持。不過,既有真減持,也有左手倒右手,為后續股價拉升埋下伏筆。“我們接的不少籌碼,其實並不是真減持,我們只是代持,有相應的分成協議。”一位私募人士透露。□本報記者 黃瑩穎

  漫畫/張驪潯

(責編:章斐然、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