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蘭考縣精准扶貧信息平台>>圖片報道

探訪高原藏區脫貧攻堅:駐村干部帶來的脫貧變化(組圖)

2016年04月26日09:08 | 來源:四川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探訪高原藏區脫貧攻堅:駐村干部帶來的脫貧變化(組圖)

駐村干部在鄧珠澤絨家詢問情況。

  駐村干部在鄧珠澤絨家詢問情況。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25日訊在凍坡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鄧珠澤絨正在迎來他的好生活。他開始不用擔心兒子沒有工作,也不必再為一家的生計發愁。長期依靠微薄補貼生活的日子正漸漸遠離。

  凍坡甲村於甘孜州道孚縣葛卡鄉,海拔3500米,這裡是道孚縣86個貧困村中的一個,鄧珠澤絨一家正是這個貧困村中建檔立卡中的貧困戶之一。

  道孚縣縣委副書記徐曉鬆介紹,道孚縣共有158個行政村,其中86個為貧困村,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54.4%,“目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2335戶10265人。”

  自然環境惡劣,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緩慢,讓這裡的脫貧任務甚為艱巨。

  村裡來了新干部

  2015年7月25日,鄧珠澤絨家迎來了三位客人。

  “你好,我們是成都過來的駐村干部……”性格直爽開朗的桂漢志向鄧珠澤絨做著介紹。

  桂漢志是四川省公安廳國保局教導員,與他一道的還有公安廳治安總隊教導員劉海軍,及成都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處教師許文剛。三人組成了一個駐村工作隊。

  桂漢志任工作隊隊長,劉海軍為駐村第一書記,許文剛在開展駐村工作同時挂職葛卡鄉黨委副書記。三人將在這裡“脫產”駐村,每個月至少開展20天以上的駐村工作,持續兩年時間。

  2015年7月12日,為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要求,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省級領導同志及省直部門(單位)聯系指導片區貧困縣精准扶貧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提出,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88個貧困縣,全部納入省級領導同志及省直部門(單位)聯系指導片區貧困縣精准扶貧工作范圍。40位省級領導同志和48個省直部門(單位)分別牽頭聯系指導1個片區貧困縣、1個貧困村。

  根據工作部署,桂漢志、劉海軍、許文剛經組織安排,於2015年7月23日由成都趕赴道孚葛卡鄉開展精准扶貧工作。

  鄧珠澤絨家位於凍坡甲村入口,是駐村工作隊入戶的第一家。“這個村一共65戶,其中有14戶貧困戶,他們家正好是這十四分之一。”桂漢志說。

  本網(平台)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劉海軍在村裡走訪。

  劉海軍在村裡走訪。

  脫貧先脫落后觀念

  61歲的鄧珠澤絨,一家四口,住在一個兩層的藏房裡,底層為雜物和牲畜間,上層住人,除去一個極小的平台和小院,可活動的空間其實不足百平,房間內的裝修也極為簡單。“這在藏族村子中算是很小的了。”凍坡甲村村長亞馬多吉介紹。

  因為沒有土地,加上兩個已到成年的兒子沒有工作,一家幾乎沒有經濟來源,僅靠政府給予的低保補貼和草場、林場補貼生活。“家裡情況確實不太好,當時我們走進他家時,家裡比較雜亂,他人看上去也沒什麼精神。”桂漢志說。

  “雖然凍坡甲村隻有14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在工作的開展上還是需要全面進行。”駐村第一書記劉海軍介紹,駐村工作隊確定了相應的工作量,每天“必須走滿14戶”,在村裡每月“至少要待20天”。

  經過入戶走訪,駐村工作隊發現了問題。

  “一個是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再就是觀念的落后,另外各家的支柱勞動力缺乏,生產力趕不上,同時,信息閉塞,沒有致富門路。”桂漢志介紹,諸多原因致使這裡不少人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而最為關鍵的問題在觀念的落后,“這也成為我們工作中的一個重點。”

  桂漢志舉例,駐村不久,村裡37歲的向秋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向秋曾花7000元購買了一輛轎車,一次在村口准備發動車輛時,一連串的不規范動作,讓他多了句嘴,“你這技術咋個拿到駕照的哦?”“啥駕照,我沒有!”向秋的回答讓桂漢志感到意外。

  “沒有駕照還開車,且車子的來路也存在問題。”桂漢志和劉海軍商量,決定在全村來一次摸底,看是否還有類似的情況出現。經過摸排,無証駕駛、盜砍伐木、未婚生子等違法行為在村裡並非個例。

  另外,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嚴重,“伸手要”“無動力”“政策盲”等問題尤為突出。

  “觀念的脫貧”成了桂漢志等三人工作的重點。由此,“法律扶貧”“文化扶貧”“扶貧扶志”等多項舉措在道孚縣和葛卡鄉的支持下鋪展開來。“通過找法律宣傳、法律人士搞講座、以案說法等辦法,讓向秋隨即交了鑰匙不再無証開車,通過播放壩壩電影、講政策等等辦法,讓村民享受到文化娛樂,也讓他們了解當前精准扶貧的內涵。”

  村民觀念發生開始發生變化。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4月的川西高原,盡管仍有寒意,但樹木已經開始發芽。半個多月前,202畝地膜油菜在凍坡甲村的土地種下。多年的青稞、土豆第一次被替代。

  種植作物的改變並不容易。劉海軍介紹,去年10月下旬,在做出決定后,組織村民前后共召開了7次大會,以說服村名接受他們的想法。

  在會上,作為“第一書記”的劉海軍和桂漢志,向村民算了一筆帳。“青稞收成並不高,經濟效益也不好,平均下來每畝的收入僅為400元左右,土豆又經常遭到牲畜破壞,且同樣‘不值錢’,而地膜油菜的種植則能達到每畝1100多元的收入。”

  在這過程中,四川省公安廳劃出了7萬元的資金,用於購買種子和地膜,免費交給村民使用。

  除了農作物的種植,高原地區草場廣闊,通過畜牧業來增收也成為一條路子。不過,這一次,傳統的牦牛變成了奶牛。桂漢志介紹,根據村民意願,在光大銀行的協調下,道孚康巴渠德農牧發展合作社與凍坡甲村達成了合作。合作社購買奶牛,寄放在村民家,由村民養殖,產出的牛奶再由合作社進行收購。

  去年12月,鄧珠澤絨就與合作社簽訂了協議,家裡寄養了4頭奶牛。如今,鄧珠澤絨不再閑著,而是精心照顧他的奶牛,現在他每天能夠有65元的鮮奶產出經費。一月下來就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同時,在桂漢志等人的幫助下,在家閑著的兩個兒子也有了工作,每人每月也能掙到2000元錢的工資。

  鄧珠澤絨的生活開始越過越好。

  凍坡甲村的變化還將持續發生,村口的綠化正在進行,村裡的路燈將在隨后安裝,通往每加每戶門口的“通戶”公路也將開工。

  本網(平台)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作者:杜玉全

(責編:薛白、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