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中概股頻現借殼A股上市 哪些公司是好殼?

陳燕青
2016年04月10日09:21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概股頻現借殼A股上市 哪些公司是好殼?

最近一年多,中概股頻現借殼A股上市,如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巨人網絡借殼世紀游輪、盛大游戲借殼中銀絨業、如家借殼首旅酒店、學大教育借殼銀潤投資和搜房網借殼萬裡股份。隨著優酷土豆宣布完成私有化,意味著再有一家中概股將回歸A股。業內人士表示,好的殼資源具備低市值、資產負債率低、股權結構簡單等特征,由於借殼上市通常會帶來暴利,因此不乏內幕交易等灰色地帶。

眾多中概股回歸

本周四,巨人網絡借殼世紀游輪獲証監會核准,意味著巨人網絡借殼已無實質障礙,將成為繼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后第二個成功通過借殼登陸A股的中概股。4月1日,A股公司首旅酒店成為持有如家65%股份的股東,同時如家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回歸A股市場。

受益於中概股回歸借殼,七喜控股、世紀游輪分別連續拉出7個和20個漲停板,借殼所引起的暴富效應極大喚起了中概股回歸的激情。

根據不完全統計,自去年至今,總共有36家中概股公司宣布拆除VIE結構,私有化回歸A股上市。其中包括航美傳媒、世紀互聯、優酷土豆、藝龍、愛康國賓等,其中愛康國賓等多家公司瞄准的就是戰略新興板。然而,隨著戰略新興板將被推遲,這些中概股回歸A股之途一下變得不再平坦。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中概股回歸的路徑無非是IPO排隊、借殼上市、新三板上市等。IPO排隊最典型的是暴風科技,借殼上市有分眾傳媒、巨人網絡等。”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表示,“現在IPO排隊企業數百家,新三板的流動性以及估值都較差,估計中概股回歸公司將首選借殼上市。”

此外,去年以來大量港股正在謀求回歸A股。除了決定私有化的萬達商業,更多港股回歸A股選擇的是直接借殼實現分拆上市,或將旗下某一塊業務分拆出來,以重大資產出售的方式實現在A股的借殼上市。如神州信息借殼ST太光是通過發行股份吸收合並實現分拆上市,神州數碼借殼深信泰豐是通過分拆業務,出售資產,不構成分拆上市,忠旺集團借殼中房股份則是分拆主業上市,回歸A股。

清科研究中心認為,借殼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較為寬鬆,且上市時間較短,但需要對收購企業的資產和人員進行重整,能否成功地並購重組會面臨一定的風險,且由於殼公司費用一般十分高昂,也會給企業造成較大的資金壓力。總體來說,借殼上市比較適合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盈利能力、期望在較短時間內回歸A股的企業。

哪些公司是好殼?

隨著戰略新興板被推遲以及注冊制實施時間推后,殼資源一下子又炙手可熱。哪些公司將是好殼呢?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好的殼資源具備低市值、資產負債率低、股權結構簡單等特征。

“好的殼其實不一定市值很低,如果借殼對象體量足夠大的話,市值太低注入資產反而不太方便。”東部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不過股權結構要簡單,最好是大股東持股比例較大,這樣方便控股﹔此外,債務方面要比較輕,否則借殼方需要還清債務,成本較高﹔最好是民營公司,借殼重組程序簡單,國資公司不好協商,程序復雜。”

上海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大股東是民企還是國企其實並不重要,民企有民企的好處,國企有國企的好處,民企決策時間短但可能會有變化,國企的決策時間長,但一旦定了一般不會有變。

國金証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表示,“具有五方面特征的公司更易成為被借殼的對象: 一是市值小於40億(小市值公司因其對應的收購成本較低,且殼資源的價值主要在於其上市資質)﹔二是盈利能力較差(殼資源具有更強的賣殼意願),公司主營業務低迷或者沒有主營業務﹔三是負債比例相對較低(買殼方出於降低其償債成本的考慮),負債率小於50%﹔四是股權較為分散(殼資源因其股東對公司的控制能力較弱而更受青睞),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小於40%﹔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小於50%,實際控制人為自然人﹔五是非創業板公司(考慮到創業板公司不允許借殼)。”

根據篩選,李立峰羅列出了部分成為殼資源潛力較大的公司,按照市值順序排列,分別為:茂碩電源、泰爾重工、*ST蒙發、科林環保、匯通能源、威爾泰、樂通股份、中發科技、天潤控股、哈高科、川潤股份、山東礦機、精倫電子、江粉磁材等。

根據市值小於35億元、資產負債率低於30%、大股東持股比例小於25%、ROE小於5%等指標,此前海通証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篩選出如下公司:ST蒙發、國風塑業、威爾泰、精藝股份、永安藥業、青龍管業、聖萊達、海源機械、金花股份、精倫電子、香梨股份、莫高股份。

借殼上市 不乏貓膩

借殼上市,是A股市場經久不衰的話題。“烏雞變鳳凰”的故事在A股市場一再上演。然而,借殼上市其中不乏灰色地帶。

在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雖然監管層對借殼上市採取的是鼓勵的態度,但借殼上市過程中卻暗藏著獲利豐厚的灰色地帶。他認為,借殼上市能夠最大限度地給知情人帶來灰色收入,因為注入優質資產,標的公司的股價必然大漲,這就給知情人提供了獲取高收益的機會,出現老鼠倉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由於現在監管趨嚴,一旦被發現涉及內幕交易,重組通常會被否決,”他表示,“這也是借殼上市的風險所在。”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部分借殼方由於入主公司后能主導公司的重組進程,因此不排除提前買入被借殼的標的,等待利好出爐后股價暴漲再套現,這樣獲取的利潤也許可以抵得上付出的借殼成本。這也正是監管的真空地帶,監管層很難發現並採取措施。

記者昨日在採訪時還了解到,由於借殼上市的審核標准等同於IPO,部分借殼方會採取各種方式繞開。

上述東部投行人士表示,“借殼是指在控制權變更的情況下,置入資產超過上市公司前一年資產總額100%的換股並購。因此,隻要中介機構在操刀方案時,使得不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即不構成借殼上市。比如部分借殼方可以先通過協議轉讓成為二股東,然后再逐步往裡面裝資產。表面看,大股東的地位沒變,但實際上公司的主導權在二股東,而大股東也能享受到資產注入后股價大幅上漲所帶來的溢價。此外,還可以通過先定增易主,然后再購買資產注入。”

另一位北方投行人士則認為,在注入資產時,可以通過上市公司增加現金支付比例,降低股份支付比例,從而減少標的公司主要股東換股並購后的持股比例,避免控制權變更。此外,還可以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如PE通過受讓股權等方式獲取上市公司部分股權后,再通過資本運作,不斷地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

(責編:劉博雪、劉美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