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產業扶貧綻放致富之花

“我以前是梵淨山的挑夫,如果不是開發銀行的貸款,我還在挑擔擔,年紀大了惱火(麻煩)嘛。”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寨沙的老張笑瞇瞇又有點不好意思地看著筆者:“我家現在搞農家樂,一年比以前多掙一萬五。”
老張所在的寨沙侗寨位於武陵山片區腹地,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好,但守著青山綠水的老鄉們沒有致富的門路。2011年,該寨有貧困戶37戶、133人,貧困發生率為49.3%。國開行經過調查研究,結合江口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切實整合政府組織優勢,為鄉村旅游量身打造了“國開行小額農貸”融資模式,支持當地發展鄉村旅游。截至目前,已累計向26戶群眾發放貸款526萬元。在該行的支持下,全寨從事鄉村旅游從業的人數已達272人,佔全寨總人口的88%,全寨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余元。
這樣的變化不僅僅發生在寨沙和江口。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全境都處於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示范區。國開行與銅仁市深入合作,通過融資推動、融智支持、融商引資,推動銅仁市投融資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政府投融資能力明顯增強。截至2015年12月,該行向銅仁地區融資194.24億元,有力地支持了銅仁扶貧開發薄弱環節建設。
事實上,自2012年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國開行、銅仁市委市政府三方共同啟動開發性金融支持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合作項目以來,國開行就通過與地方政府共同建設“四台一會”機制,把信貸資金與地方財政扶貧資金有機結合,在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形成“政府搭台、產業唱戲、金融支持、農民增收”的開發式扶貧運行機制。目前,通過一縣一策,“國開行小額農貸”已累計向銅仁境內的江口、思南、石阡等六個縣的茶葉、畜牧、中藥材、食用菌和鄉村旅游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機制授信15.9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0.56億元,直接惠及農戶5685戶、中小微企業6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1個,並間接撬動了近10萬農戶的致富夢,讓他們每戶增收少則三五千元,多則上萬甚至數萬元。
國務院扶貧辦高度評價貴州創新金融扶貧工作機制、實現金融與財政互動、支持連片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稱其為金融扶貧的“貴州模式”。2013年5月和2014年7月,國務院扶貧辦兩次在銅仁市組織召開全國扶貧系統工作會,現場考察和推廣貴州創新開發性金融扶貧工作機制的做法和經驗。2014年,國開行貴州分行榮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的“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稱號,開發性金融支持貴州省扶貧開發的成果獲得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認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