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入籃”:全球金融在“共贏”中走穩

![]() |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美東時間11月30日宣布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后,世界各方的議論也立刻七嘴八舌多起來。美國財政部當日發布簡短聲明稱,支持IMF將人民幣納入SDR籃子。不過,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領導者,美國內部的態度也並不一致,據彭博社12月2日報道,美國財長雅各布·盧表示,美國“要確保美元維持全球領先儲備貨幣的地位”。
從目前來看,這顯然是多慮了。IMF此次的決定只是“順勢而為”,是對國際金融治理格局的完善,而非顛覆。這是一個“共贏”的新起點,而美國也是贏家。
★美元地位仍然穩固★
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下,力量分布與增長動能的多極化是國際金融秩序不得不應對和調整的核心原因。但即便是在人民幣加入SDR后,也遠達不到挑戰美元的地位。SDR最新份額是美元41.73%,人民幣10.92%。
從全球貨幣流通角度來說,人民幣到目前為止究竟有多重要?德國之聲日前報道稱,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交易總量中所佔比重為2.79%,而美元的比重為44.8%,歐元為27.2%,英鎊為8.5%。人民幣在全球貨幣交易額排行榜上已經躋身第四,排名超過日元。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明棋對此分析認為,人民幣的“歷史性”進場,一方面表明國際貨幣多元化發展趨勢在向前推進﹔另一方面也代表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也在進一步增強,這有利於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的東西方平衡。
不少外媒也持此觀點。德國《南德意志報》近日報道表示,IMF承認人民幣是第五種主要貨幣,象征著世界經濟過去幾年所經歷的力量對比的巨大變化,因此並非暫時性的,而是具有長期性﹔英國《衛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觀點稱,到2030年,人民幣將與美元和歐元並列成為世界三大主要貨幣。
由於此次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所佔的10.92%的比例基本上是由歐元、日元和英鎊的份額下降調整而來,客觀上也反映出世界經濟格局在過去幾年發生的巨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魏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歐洲經濟自從金融危機之后至今沒有緩過來,依舊面臨著通縮和下行的風險,現在又加上難民危機、恐怖襲擊等問題,前景堪憂,因此這次在貨幣權重比例調整上是有這些考量的。
“作為發展中國家力量的代表,中國進入SDR后,隨著看好的前景和改革的步伐加快,相比較今天美國仍然佔據絕對大的比重來說,未來SDR裡各貨幣的份額比重肯定還會有大的調整,人民幣的力量會上升,整體貨幣力量分布也會更均衡。”魏民說。
但這並不代表著人民幣在挑戰美元的地位。事實上,人民幣加入SDR能夠有利於緩解美元目前承擔的壓力,能夠實現中美兩個經濟體的“雙贏”。
“美國需要中國分擔國際責任,人民幣加入SDR可以說是開啟了國際金融秩序格局的新起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他指出,短期內,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仍將持續,不會改變。
★IMF改革邁出新步伐★
從IMF調整SDR籃子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一次吸引“全球頭條”的舉動另一層深遠的意義在於,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遺產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面對著新興市場國家崛起的現實,SDR貨幣籃子的代表性卻因種類和份額的僵化日益下降,已經越來越無法代表國際經貿發展中的新變化。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29日就刊文稱,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如果不賦予中國主角地位,IMF也就缺乏全球合法性。俄羅斯《權力》周刊11月30日則指出,IMF當前正採取的步驟凸顯了該組織的現代性和應對變化的及時性。它首次將發展中國家貨幣納入自己的SDR貨幣籃子,從而回應了對它隻代表美國和其他富國利益的指責。
對此,IMF的態度表示得很明確:人民幣“入籃”將使貨幣籃子多元化並更能代表全球主要貨幣,從而有助於提高SDR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
業內表示,盡管SDR的實質只是各個國家在IMF的SDR賬戶上的數字,不能像普通外匯儲備那樣自由地對非政府部門使用,但從它所擔負的角色上看,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絕不僅僅是一些觀點所稱的只是具有“象征意義”,而是既會助推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可以促進IMF進一步構建對抗風險的國際貨幣穩定體系,促進金融和經濟治理體制更加公正合理。
“這次IMF將人民幣納入SDR中,可以說是在各方權衡后根據現實情況做出的一次合理調整。這也是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的結果。”魏民說。
★新興市場將有“避風港”★
歸根到底,金融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全球貨幣力量不管有何調整,最終的影響也仍然需要到實際市場中找尋。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博士稱,從全球看,人民幣加入SDR也顯示出各國首腦間加強合作的積極信號。
俄羅斯早就對人民幣“抱有好感”。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近日報道,普京表示,與中方用本幣交易將降低歐元和美元匯率波動的影響。俄羅斯衛星網則稱,專家們認為,未來人民幣在俄的外匯儲備中所佔份額可達到10%甚至20%。
新興市場的金融風險也會有機會降低。德新社則指出,在未來發生金融危機時,除了美元外,投資者還擁有了另外一個明智的避風港。
日本《產經新聞》刊文則稱,人民幣成為“國際通貨”的信用,有利於在國際金融市場籌措長期且低息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這對消除亞投行等機構發展的障礙是極大利好。
“不光是亞投行,未來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都可以進入我們銀行間市場,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來參與到互聯互通的投資項目和‘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徐洪才表示。
用IMF總裁拉加德的話說,這些努力將帶來更加強勁的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反過來也會支持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增長與穩定。
這顯然是一個更加強調“互利共贏”的新起點。
鏈接▶ SDR演變歷史知多少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稱“紙黃金”(Paper Gold),最早發行於1970年,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根據會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的,可用於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一種賬面資產。
▶1969:20世紀60年代初爆發美元危機,美國政府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歐洲國家提議增加國際儲備貨幣或國際流通手段。1969年IMF通過了歐洲“十國集團”提出的儲備貨幣方案,建立了以SDR為儲備貨幣的新的貨幣體系。
▶1973:1973年日元進入SDR貨幣籃子,日本股市從5000點附近起漲,在1989年12月29日創歷史38597高點。日元用作貿易結算貨幣始於1960年,作為當時重要出口國,日本在推廣日元的使用方面具有自然優勢,以至於可以沒有成為世界貨幣就直接躋身IMF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之列。加入SDR后,日元加速了國際化進程,1984年允許日元自由兌換、海外放貸和非居民債券發行,1985年的“廣場協議”又引發了日元的加劇升值。但上世紀90年代后,日元國際化陷入停滯,甚至在某些方面開始走回頭路。
▶1981:1974年7月,由於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美元持續貶值,在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經濟發展良好的國家得用自身相對升值的幣種不斷補貼美國,引起法國、日本等國的不滿,因此IMF決定以16種貨幣組成的籃子貨幣為 SDR定價。之后對籃子中的貨幣做過基層調整,並於1981年將貨幣籃子中的貨幣種類從16種降低到5種:美元、馬克、法郎、日元、英鎊。
▶2001:1999年歐元成立,之后作為歐元區各國貿易與金融交易結算使用。2001年,歐元作為歐洲通行貨幣,取代了原有籃子貨幣中的西德馬克與法國法郎。在貨幣一元化便利下,歐元區的投資與經濟發展勢頭旺盛,歐元匯率升值曾在2008年全球經濟景氣最高峰前后,達到1.6美元兌換1歐元。
▶2016: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宣布人民幣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成為第五大國際貨幣。
(李亞楠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