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嗎?

![]() |
![]() |
“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抱有信心。中國不會落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習近平多次談到“中等收入陷阱”,也多次表達中國肯定能邁過去的信心。
“中等收入陷阱”有何為例,中國能否避免,中國如何避免?
何為“中等收入陷阱”?
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2006年世界銀行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意思是,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談到為何使用這一概念,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因德米特·吉爾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霍米·哈拉斯撰文表示,當時世界銀行發現,對於亞洲中等收入經濟體來說,還沒有便於傳播的發展戰略。“經濟決策者開始思考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所需的經濟增長來自何處。”
統計顯示,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以后,許多國家便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期。按照世界銀行的最新定義,低收入國家是指人均國民收入在824美元以下,中低等收入國家是825美元至3254美元之間,中高等收入國家是在3255美元至10064美元之間,高收入國家則超過10065美元。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介紹說,陷入“陷阱”的國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喪失了與低收入、低工資經濟體在制造業方面的競爭優勢,也沒有能力同發達經濟體在高技術創新領域展開競爭,經濟無法由依靠廉價勞動力或資源能源類自然稟賦向依靠高生產率導向的增長模式轉變。
中國的現實擔憂
“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麼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說道。
盡管我們有跨越的信心,也必須正視跨越這一陷阱的難度。在今年4月的“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講壇”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警告說,隨著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存在著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他認為,如果能完成幾次全會關於2020年之前設定的任務,我國將繞開這一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威力早已為世人所知。
“當然我們有信心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是確實很難。”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分析說,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二戰”以后100多個國家裡隻有十幾個國家能躲避“中等收入陷阱”,這其中除了資源型國家之外,隻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經濟體做到了。
金立群介紹說,1950年以來新出現的52個中等收入國家中,35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些國家甚至深陷其中長達60余年,如秘魯、哥倫比亞和南非等。與此相對的是,一些經濟體特別是東亞新興經濟體隻用了不到10年就完成了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跨越,被稱作“東亞奇跡”。
如何跨越“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這一陷阱,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提出過一系列措施。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他提及最多的措施。在博鰲亞洲論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接受外媒採訪、在美出席歡迎宴會等多個場合,習近平都闡釋了這一理念。
這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方向。
機遇很多。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而在今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則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方向已定。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就表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在2014年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他要求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樣是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他強調當下中國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倚重消費拉動。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需要方法論,亦需要時間表。
“未來五年,經濟年均增速需要保持在6.5%以上,這意味著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到1.2萬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將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又一個裡程碑。”11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上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